杜仲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校记忆新校区规划设计那些事儿下篇 [复制链接]

1#

总有一段征程让我们刻骨铭心,总有一种力量令我们激昂奋进!在建大人的记忆里,年9月15日是个载入史册的日子,新校区建设正式启动,写下了学校发展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一路风雨踏歌行,从到,建大人传承着新校区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困境中抢抓机遇,在创新中体现价值,学校各项事业得以快速发展。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我们开辟“新校记忆”专栏,由新校区的建设者们讲述那段激情岁月的故事,总结经验,凝聚力量,用勇气和汗水再次谱写胜利的乐章!

第六期推出原山东建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学义的回忆文章。

人物简介

赵学义,山东淄博人,中共党员,生于年。年毕业于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留校任教,历任政治辅导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年3月调至山东建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历任总建筑师、总规划师,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建筑师、总规划师。山东省第二批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山东勘察设计协会建筑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注册咨询师。

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教学与研究工作近40年,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规划设计院院长、山东省“十佳”注册建筑师、山东省优秀建筑师、山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等称号。年—年,连续2年被评为山东建筑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新校区规划设计那些事儿(下篇)

口述:赵学义

整理:王建华刘杰

(与校领导在指挥部选择建材)

(图书信息中心吊装连廊)

一期工程

一期工程非常仓促,这边已经开工了,那边还在等图纸,设计和施工交叉进行。刚有了基础图,工地就开始正式施工,设计院就忙着抓紧时间把图纸出完,赶上进度。最开始施工的是博文楼,虽然几乎是同时开工,但是博文楼图纸出得最早,当时聊建集团来做的这个项目。再往后就是建艺馆和办公楼、两栋实验楼,加上八座学生公寓、一个食堂,这是第一批开工的,共计14座楼,22万平方米,用十个月就建成了,工期非常紧张。不过也有有利的因素,一是那个时候大家都齐心协力,拼命干好新校区建设。二是对于设计和施工,方方面面都开绿灯,总之一切为了赶快建。

我们设计院为工地服务,派出了四人工作小组,包括我,还有王德林、郭宏祥、梁启龙,在一期工地待了半年多。我们主要任务是密切配合施工单位,现场解决图纸上的问题,还要把工地出现的问题迅速反馈给设计院,修改设计,帮助施工单位加快进度。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建筑立面的砖的排列。

几乎每一栋楼的外墙砖的排列,都由我们画出图纸,或者是现场画草图。排列既要有细节,还得耐看,还要讲究。比如说这个腰线,一座楼的立面砖是横线条,横砖排列,但中间变成了一行竖着的砖,就形成了腰线。每一个建筑立面都要先排出砖的形状,算好了数,施工单位再按图施工。学生公寓的立面砖是三色混拼,浅红色的砖有百分之二十五,深红色的百分之二十五,中间色的百分之五十,三种颜色的砖要进行随机混拼。结果有一家施工单位自己随便拼,把这一层贴成深颜色的,那一层贴的又都是浅颜色,最后只能拆掉重贴,完全返工。一二期工程学生公寓是用三色混拼的方式。教学楼的外立面用的单一色的砖,显得干净整洁。学生宿舍用三色混拼,主要是为了体现活泼和生活气息。

(学生宿舍外墙砖三色混拼)

在工地的时候,确实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学校场地设计的过程中,埋土应该埋多深?一般来说,设计院设计标高是以自然地平以上一米作为基本的正负零。结果学生宿舍就出现大问题了,那片地方比较洼,填土方需要几万立方米的土。那时候土非常紧缺,没有土,即使能买到也付不起运费,只能就地平衡来解决这个问题。王崇杰副院长是新校区建设一期工程总指挥,他说不行,这样做太浪费了,弄不到土。后来就把地平往下降,降到一个合理的位置,降了大概有六七十公分,节约了大量的土资源。

填土量大的地方主要是在竹园和梅园,因为到梅园及以北,下边全是岩石,所有的种植土都是后填的。竹园外边那个污水井,是高于路面的,按说土应该填得和它一样平,但是土方填得不够。

(赵学义在施工现场指导)

二期工程设计

一期工程完工,年9月第一批学生入驻,随后马上就进入到二期工程设计阶段。二期也是二十多万平方米的工程,又建了八栋学生公寓、另一个食堂、图书馆、科技楼、还有科学楼二期、结构实验室。

在二期项目里边,最核心的就是图书馆设计。图书馆所在位置正对着学校的主入口,非常难处理。后边孤零零的一座山,前面是一座建筑,那么这个建筑到底应该怎么摆放?怎么体现学校主体建筑的特色?当时党委书记綦敦祥找到我说,因为受高度限制,图书馆这个楼不能建得很高,但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既然高不起来,那能不能做得大一点,做个长形的楼。

(图书馆设计方案专家论证会)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方案)

(我校设计方案)

(图书信息中心实景)

在评审会上,华南理工大学的设计方案受到了一些专家的质疑,而相中了我校设计的一个方案。华南理工大学的方案主要问题在哪呢?报告厅被放到了两座大的建筑中间,本身体量不大,和山景衬不起来。他们的设计思路也是为了突出山,但是只顾突出山了,忽视了学校主建筑的气势和整体感。

我们做了两个设计方案,都是左右两座建筑,中间一个大厅。不同的是,一个方案是把大厅沉到地面,另一个是把大厅架在两座建筑上部,最后选择了后者,做了个空中大厅,形成空中廊道,使整个建筑成为一个很完整的整体。这个楼开口长度是米,弧长是多米,如果是总长,那就接近多米长,实现了当年綦书记建一栋长楼的想法,非常舒展大气。透过空中廊道下面的洞口,从主校门能看到作为背景的雪山,建筑和山体完美地融为一体。

(图书馆内景)

月泉广场的设计也很用心。广场所在这个地方原来是条深沟,有8米多深,到底是填上它还是利用起来?得认真考虑。我算了算,如果填平,需要五万方土石方,先不说资金,哪里去调这么多土石方?山地缺的就是土。所以下决心把它利用起来,设计了一个一万平方米的停车场。但是那时私家车普及率低,那么大校园随处可停,加上缺少教学设施,就把停车场改成了实训中心。如果以后实训中心迁出,再改回停车场是完全没问题的。

新校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暖通是按照正常的程序办理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排水。新校区地处山区,校内贯穿南北的天健路,实际上在过去就是一条冲沟,也是排洪沟。当时并不认为会有发洪水的危险,但是我们搞设计的人,不能因为多年没有洪水,就不考虑将来的可能性。在学校南门的一侧,有一个涵洞,南部五平方公里的雨水要通过这个口排走。当时根本体会不到,洪水能有多大,直到年的“七一八”大雨,确实感受到了。

我们埋在天健路下面的一条巨大的排洪管,起了重要作用,使得我们学校没有被淹。这条排洪管的直径平均一米五,上端内径一米二,中间一米五,末端一米五,到末端一个人能站在里面走。“七一八”大雨的时候,水就很顺畅地排走了。所以说设计一定要有预见性,一定要有长远的观念。我们一般都是按二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一百年一遇的洪水来设标准。

(建设中的行政办公中心)

景观园林

景观园林方面,根据设计方案里生态轴的理念,把原方案的水面减小,做成了一个生态的绿化廊道。为了节省经费,所有的树都是很细的树苗移栽来的,现在都长成气候了。樱花树苗运来的时候,也就七八公分粗,现在樱花路上已经成了景点,春天一路粉红。办公楼东侧这一排五角枫,是硬木树种,生长周期很长,种下的时候大概也就七八公分,现在长到三四十公分了。杜仲是一种中药材,来的时候都是小苗子,现在枝繁叶茂。雪山脚下种的是黄山栾,秋天非常漂亮……当年都是小树苗,越长越大,越长越好。关键是小树苗也便宜(笑)。

(刚建成的生态廊道)

在园林规划上,学校的原则是,并不一定非得是名木名树。当时之所以用这些树种作为行道树,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以李端杰为主负责园林景观设计,讲究“春天有花,秋天有果,四季常青”这些理念,来选择行道树。天健路种了很多枫树,玉兰路是种玉兰,樱花路种樱花,逸夫楼往西的敏学路种杜仲,文德路种黄山栾。从图书馆再往南去,全是苦楝树,一直到南门。学校里还有一些很粗的法桐,是济南市某条路拓宽,一些树桩不要了,弄到我们学校里来了,要了五十多棵,种在了松园附近和实验楼的东北角。

最贵的树种应该是月泉广场上两棵巨大的银杏。当年是时任校长王崇杰他们班的同学,班庆的时候给学校买的两棵大树,六七十公分粗,十几米高,价值不菲。后来艺术学院的老师又弄来了两棵皂角树,配了两棵很大的国槐。后来还有校友捐赠了十棵对接白蜡,是一种盆景树,共价值一百万,有几棵种在了月泉广场上。我们班(城规)班庆的时候,给学校捐了一百棵银杏,一开始种在了松园一号楼的后边,后来那个地方要盖学生公寓,就迁到了映雪湖的南边。

(刚建成的生态廊道)

三个大门

学校的三个大门都是我设计的,一个主大门,一个小东门,一个南门。

小东门早早就建成了,用的膜结构做拱门。这个膜叫张拉膜,它自身成立,也是一种结构形式。因为我们是建筑院校,希望大家体会一些结构形式。

东大门是学校主门,所以下了一番功夫。月泉广场建成以后,最初的设想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建筑立意形式,从大门进来,依次是八个列柱、雕塑,再后边是学校主建筑。但是,我们学校的进深很短,不宜设置这种形象很完整的大门。后来时任校长王崇杰说开门办学,从路上就能看到我们学校,似有门也没有门。于是就简化了设计,用两根柱子和中间的横梁,组成了学校大门的主要景观。

(学校正东门)

(正东门两侧柱子)

这两根柱子原来的立意,是来源于天安门广场上的华表,但是又不能完全按照华表来做,就设计成了华表和望柱的一个融合体。柱子最顶端的灯,里面是玻璃,用铁架子焊了一圈装饰,这个装饰取的是水纹,寓意的是东方,因为大门朝东。

中间这个横梁费了很多心思。两根柱子年就建成了,但是一直拖到年,横梁的构思才算完成。到底做个什么样的形象,很费脑子。怎么体现建筑大学的特色?最后我的想法是用梁柱代表建大学子,柱子已经立起来了,梁也做好了,就等你走出学校,如果梁“上去了”,就代表着你走入社会取得一定成绩了;如果你还在学校里,梁还在下边,那么学校也已经把你塑造成型了。(笑)。

这个大梁长十五米,是由设计院捐赠。一开始想做成十五米长的一个整体的形式。算了算,费用太高,运费花不起,从烟台运过来,光运费就得接近七八十万,所以就把这个石头裁为三段,但是也够庞大了,由三辆车运过来。

直到现在,月泉广场上的八个列柱还没立起来,因为实在想不出来怎么弄了,也是因为当年经济困难,没钱。现在八个柱头还留在广场上,排成两列,每边四个。至于以后怎么做,这些设计都留给后人了。

(学校南门)

(南门设计方案)

南门是最后建成的,也有一个故事。莱钢集团的非钢产业的谢总,听说学校需要建南门但缺少资金,就说要给学校捐个门。当时他在推广钢结构住宅,要发展一些非钢的产业,跟学校有一些交集。他跟我们商量南门能不能以钢结构的一种形式来做。

这个设计任务就由我来承担了。设计了一个二十四米宽,二十四米高的一个巨大的钢拱门。在图纸上这个大门实际上是很丰富的,里边是钢骨架,外边用透明的玻璃把它包起来,上边还有好多彩色的装饰,结果一算造价得一百多万。谢总在常委会上开会一商量,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就一共花了二十多万,先把骨架打了起来,所以说那是一个未完成的大门,看起来很简单(笑)。

南门实际上是一个骨架,半成品,好在现在南门不大用,那边也没什么设施。但是也可能很快就利用起来。因为现在学校南边这块地,已经非常值钱了,济南市的科创大走廊,西边起点就从学校开始,然后一直往东延。这个未完成的设计,也留给后人了。

原标题:《新校记忆

新校区规划设计那些事儿(下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