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奋斗的足迹三农达人弄潮记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遮盖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oabzvtu/

编者按:在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重要时刻,备受瞩目的全国两会在京开幕。这次会议肩负谋划部署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使命,对于确保实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的年份打下令人难忘的烙印。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杨凌示范区发展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杨凌广大干部群众坚持“干”字当头,以奋斗的姿势追赶超越,抢抓上合机遇,落实国务院《批复》,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了一个个“杨凌速度”,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为省委省政府和全区人民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全国两会精神,推动示范区追赶超越形成浓厚氛围,杨凌融媒体中心在全媒体平台推出全国两会特别策划《奋斗的足迹》系列报道,向人民全面汇报“青春”杨凌过去一年来的奋斗足迹,展现全区上下围绕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升级版,抢抓机遇,尽锐出战,创新突破,奋力履行国家使命,全心全意为百姓谋幸福的干事、创业风貌,进一步激发全区人民凝心聚力、再创佳绩的热情,为示范区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充沛的精神动力。《奋斗的足迹》今天推出第四篇:《三农达人“弄潮”记》

00:13

“过去的一年,我的足迹一路奔波在杨凌和北京之间,既要参加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习,又要搞好合作社的生产和管理。农民上大学,我的人生迈出了一大步。今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农业种植领域带来不小的影响,但我对未来还是充满了信心。下一步,我将联手知名蔬菜育种企业,与全国十多家省级农科院深度合作,在蔬菜良种培育领域开创新的发展模式,把我在北京学到的新理念和新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继续做好基层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帮助更多农户通过科学种植在致富路上踏出又深又稳的脚印。”

——陕西省劳动模范、杨凌中来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中来

王中来一直很忙。自从北京学习归来后,他变得更加低调务实。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愿意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他说,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和欠缺。他想沉下心来,潜心农业科研推广,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让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让农民们感受农业科技的好处。

从一名传统的普通农民,到一名新时代的职业农民,王中来在十多年间完成了自己的创业梦想。在陕西杨凌,以大学生、农业科技人员、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双创”弄潮儿,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打造融创新平台、“双创”升级版,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中,焕发无限活力,汇聚起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滚滚浪潮。杨凌的“双创”工作也因其科技的优势、农业的特色,刚刚获得了国务院的通报表扬。

大学生“后浪”

将青春的梦想绽放创业沃土

大学生当农业创客,在土壤里捞金?在杨凌农科城,这事不稀奇!32岁的姜义亮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专业毕业的博士生,但和其他同学不同,读书期间,他就下决心“不找工作”了。年夏天,在政府“双创”配套政策的支持下,姜义亮和沈锋等3位博士、博士后创办了锦华生态技术有限公司,就这样,开始了风风火火的创业历程。

年轻高学历一腔热情,像姜义亮这样的“农业创客”并不少见!一直在牧场工作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生王炳科,深知奶牛养殖业的痛点所在。年,带着自主研发的奶牛疾病发情检测仪,他回到杨凌入驻创业工场,成立了杨凌秾福农牧科技服务公司,开启了创业之路。现在,他的检测仪已拿到国家专利8项,为全国81个牧场的多头奶牛安装佩戴,今年计划突破头。目前产品远销印度和孟加拉等国。

90后小伙、陕西垚森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松,是杨凌另一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毕业时,他和同班同学集体“下海”,干脆把“班委会变董事会”,学校领导知道后,将校园里一个绿化养护工程给了他们,对这份8万5千元的第一份合同,他现在还记忆犹新。此外,在示范区创业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公司还获得5万元孵化资金,经过几年打拼,目前年产值达多万元,并带动就业多人。

在杨凌,像姜义亮、王炳科、李松这样的大学生“老板”比比皆是。在示范区双创政策的推动下,一批批农业大学生在杨凌这片沃土上开始了充满激情的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示范区创新创业园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薛海兵介绍,截至目前,杨凌已通过各类推介活动和优惠政策,累计引进培育大学生企业多家。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杨凌创业群体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科技人员创业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不仅大学生自主创业成热潮,大学教授创办、领办企业也不是新鲜事。

70后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医学院副教授杜恩岐,还有另一个头衔——杨凌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创业不到一年时间,企业产值就达到多万元,还有3个动物疫苗临床批件产品即将评审。身份的转变,让他20多年来的科研成果很快走向了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朱铭强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博士毕业生。他年成立了陕西仲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始杜仲优良品种栽培和技术推广。如今,他的团队已吸纳了9名博士和6名硕士,拥有50多项国家专利。杜仲精粉茶等系列产品远销海外。先后在新疆、陕西、河南等地累计种植杜仲叶林多亩,每亩年收入元以上。

年12月28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首席专家赵政阳教授团队发起成立的杨凌瑞雪瑞阳苹果发展联合会正式成立,标志着示范区在推动区校融合、校企合作、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等方面又迈出了新步伐……

杨凌示范区拥有雄厚的农业科教资源,每年科研成果众多。以前,受体制、机制、观念等因素的制约,这些科研成果能从校园走向市场的比例并不高,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更是寥寥。近年来,杨凌大力推动区校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支持科技人员携成果创业,不断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激励了一批大学科技人员入区创办、领办企业、一批教授工作室入区发展。一大批科创成果从这里走出杨凌、走向全国、飞向世界……

职业农民创业

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这是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负责人马新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和西农专家教授合作发明的“3+2”技术的农业“黑科技”,实现了土地在休养中不间断进行农业生产,既节水又降低化肥农药使用率,该成果已经在杨凌和甘肃、青海、新疆、山东、天津、贵州等地推广面积达10多万亩。现在的马新世,已经从一个靠天吃饭的普通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一名身价不菲的职业农民,并自主创业当上了“老板”,带动0多人实现就业。

80后的王艳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杨凌农民,现在已经成为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通过多年琢磨、钻研,解决了“南果北种”水土不服的技术难题后,成功地将火龙果引种到杨凌,从开始的5个大棚发展到现在的多亩的种植基地,品种多达20余种,基地也从刚开始的单一采摘到现在的多元化经营,年收入达多万元。

今年50岁的王中来,是杨凌示范区揉谷镇陵湾村农民。年之前,王中来和其他农民一样,农忙种点常规庄稼,农闲四处奔波,打工补贴家用。年,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返乡创业,成立了杨凌中来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示范区两级政府和农业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社员从最初的5户发展壮大到现在的多户;土地效益从原来的一亩地元到现在的一亩地元。年,光荣地当选为陕西省劳模。

在杨凌,农民已成为最体面的职业,农业成为最吃香的产业,马新世、王艳、王中来等多名农民走上了创业之路,在乡村振兴和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中大显身手。

小城市大创业

科创成为新“名片”

近日,一封来自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通报——《对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再次刷新了人们对这座城的认知,也让人们看到了这座位居内陆,区域面积仅平方公里小城的硬实力。

在这份通报中提到,杨凌在推动“双创”政策落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融通创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打造“双创”升级版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成效明显。

年,杨凌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聚焦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服务、“互联网+农业”等领域,先后出台30多项促进“双创”的政策措施、专门梳理形成政策核心条款清单条、制定政策落地服务流程图25张,通过政策扶持、基地支撑、优化服务、区校协同、国际合作等路径,厚培发展沃土,打造形成农业特色鲜明的“全域化”双创基地,有力地促进了杨凌高质量发展,推动了农业“双创”国际化,“双创”种子在这方沃土上遍地生根、开花结果。

未来,杨凌将全面提升全域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核心带动、多点支撑的发展空间格局,努力将杨凌打造成在中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具有最宽松的转化环境、最普惠公平的扶持政策和最有力的保障措施所在地,让科技创新成为增强杨凌话语权的重要支撑,让杨凌成为创新创业者的乐园。

记者:赵玉婷王晓艳

编辑:赵桃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