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滹沱的端午,充满离骚的韵味新华网客 [复制链接]

1#
北京痤疮十佳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4/9184532.html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滹沱的端午,充满《离骚》的韵味

文/张新果

燕南赵北的滹沱,与古楚国的汨罗,相隔千里,却共同着一个文化的源头。流过了两千多年,虽异地而同时,年年岁岁,有着同一个端午节:屈原的端午节,粽子飘香的端午节,簪花戴朵的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端午节。滹沱人家过端午的节目很是丰富,饶有诗的意境,而诗的意象,诗意的具象,竟出自抒情的《离骚》,充满了屈原所喜好、所追求的美人香草的韵味。

同神州各地一样,包粽子,也是滹沱两岸端午的醒目符号。以青绿鲜嫩的苇叶,精心打造成心的形状,一团香甜的爱意。滹沱湾边,苇丛茂密,绵长的苇叶长有三尺,一条条酷似三闾大夫腰间的佩剑,这是滹沱清流滋养的芳草,在河之洲,也在《离骚》的诗行间。人们用来做粽子的外皮,老祖宗的原始创意,当该是萌发自诗句的墨香,屈原爱香草,滹沱的苇叶之香,最合诗人的脾性。北国不生黏稻谷,糯米是江南的常物,而滹沱黍谷,精碾细磨成的*米,金灿灿,既黏且香,又软又绵,自然是绝好的土产“琼糜”,滹沱人爱诗人其人,也爱及诗人的爱物。供飨之后,成为自家的节日美食,与遥远的先贤聚餐,尝其平生爱味,慕其人格品位,口腹香甜而外,精神也提升了一个档次。

就地取材的滹沱粽子,翠绿的苇叶,灿灿的*米,红红的大枣,三色相映衬,鲜丽得惹人馋涎。这圆圆的大枣,形似桂圆,或者说是桂圆的姐妹,岂不是诗人所歌吟的“菌桂”?《离骚》的咏叹里,兰和蕙被反复诵唱,“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而滹沱两岸的田野,从来就是兰和蕙的芳圃。这里的兰,叫做马兰,丛生于垄头渠边,仲春时节开蓝色的花,被多情的文人称作“勿忘我”,马兰的叶子呈条状,刚劲挺拔,极具风骨,细长柔韧,农家素常用来捆绑瓜棚豆架,端午捆绑粽子,与青青的苇叶搭配如绿裙碧带,堪称绝配。

金针也是兰科,蕙的一个种类,其花朵金*,开在夏秋之交,俗称*花,是滹沱人家的菜蔬,这又与屈原“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契合。金针的叶子修长,最适合大型粽子的捆扎。马兰和金针,燕赵之地的兰和蕙,用之于屈原的纪念,丝丝入扣,滹沱人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诠释着《离骚》的不朽。所以,滹沱的端午粽子,恰恰是屈原在《离骚》里设计的外形和内容,一首脍炙人口的长诗,也是脍炙人口的滹沱粽子的食谱。

同过年贴春联一样,门扉上插戴艾草,是滹沱人家过端午的千年习俗。艾草属菊科,是茂密在《离骚》里的菊,也是滹沱两岸坡坡岗岗上枯枯荣荣的植物,枝叶透出一股清雅的芬芳。通常割来燃烧于居室,香烟袅袅,驱除蚊蝇,邪祟不侵。端午节的早晨,人们带露折取艾草,两束插在左右门环,俗称“上艾”,因为艾的谐音“爱”,是为全家敬上一份常新的爱意。

单是敬上几枝艾草,献予贤哲,未免有些轻薄,好在滹沱一方水土,无草不含香,都曾是爱国诗人汲取诗意的起兴之物:五月榴花似火,写照那情怀的热烈,于是,许多诗书门第,着意剪来一枝沾露的艳红,与新熟的粽子一并供飨;诗人曾经“杂申椒与蒲桂”作为佩戴的花环,恰好初夏的花椒,果绿枝红,于是就有巧手的妇女,用青鲜的蒲草绾成一顶顶的花帽,戴在自家孩儿的头顶,眼神里有一种岳母刺字的庄严,重复讲起屈原老爷爷的故事。

滹沱农家的小姑娘爱美,每当端午,爱作《离骚》里屈原所描绘的那般装束,“矫菌桂纫蕙兮,索胡绳以丽丽”。索胡绳不难,心细的妈妈们早就准备了七彩的丝线;而菌桂和纫蕙,无非就是好看且带有香气的花草。用长长彩绳,穿起榴花,桃叶,杏核,或是粽子形状的花布条,一枝枝绚丽的花藤,插戴在乌黑的辫发——这种从屈原诗句里模仿来的美人装扮,滹沱方言叫做“爱戴”,爱戴者谁?行吟于泽畔,那个“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汨罗之*。

小男孩的端午装扮,也依从老辈人的传授,自己跑到池塘,采一只硕大的荷叶戴在头上,摘一朵盛开的荷花,铺开当作红兜肚,疑似那“制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端午节佩戴香囊,是滹沱成年男女的节日习俗,家家户户莫不如此。绣了鲜花绿草的荷包,悬挂在腰际,里边装着白芷、杜仲、桂皮、丁香等等的香料,不仅走起路来摇晃得分外好看,还使蚊虫不敢近身,时时清除炎夏的汗味——可惜,这不是滹沱人的发明,那香料恰是《离骚》中屈原言志的托物,人们有意无意间张扬了先哲的愿景。

或许,滹沱河边的庄稼男女读不懂《离骚》,也不详知屈原“香草美人”的“牢骚”,因何絮絮叨叨,像缠来绕去的一层层的粽子表皮。然而,从那甜甜糯糯的内瓤,感味那一颗心的芬芳,屈原忧国爱民的精神内核,就不再像古汉语一样深奥。粽子不是肥浓香烈的食物,不是敬奉于神明的牺牲,只为感恩于爱的*灵;端午不是专门打牙祭解馋的节日,是以心形的象征物,传承一种诗意的民族精神,一种绵延不绝的家国情怀。

古楚国与曾经的燕赵,虽两地异国,人的情愫相通。“帝高阳之苗裔”的屈原,根柢与炎*子孙同宗同源。东西南北的情思,汇流成同一个艳阳端午,同一种追慕前贤、启迪后来的理念,虽表达以形式不同,却题旨和内容无别。滹沱河清波,虽不激荡龙舟锣鼓,然而年年端午,千里稼禾腾浪,锄垄耪地的镐头,如桨橹翻飞,摇落热汗如水珠四溅,与南方的龙舟竞渡,遥相呼应。无遮拦的热风里,操着不同方言的人们,同样打着粽子的香甜饱嗝儿。

说来也怪,维系了美好情结的实物,似乎通了灵性,无论何样内瓤的粽子,常温下储存,半月不馊不酸。黍米粽子,是滹沱人家的“半月点心”,热煮而不腻,笼蒸而不瘫,冷水浸而不凉,烈日晒而不干,形不改,色不变,鲜甜依旧,新艳如初,一似屈原之*魄不死,弥散着香草的味道。

以血管的形状,在人心里,滹沱河连着汨罗江。滹沱的一泓清波,潺潺汨汨,回响着《离骚》的节奏,滋养着两岸的离离稼禾,追随鹦鹉洲的芳草萋萋。偏巧,年年的端午节,总有被滹沱人称为“光棍儿背锄”的布谷鸟,伴随古楚国编钟似的雷声,从南方唱着飞来,不见云中其形,只闻天际其声,那亘古不变的歌哭,来回唱,反复唱,不改韵辙,不舍昼夜,唱得嘴角儿淌血,九死而不悔.......

:张新果,无极南侯坊村人。曾任无极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无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新华号皇城一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