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生态张家界逐梦谱新篇 [复制链接]

1#

生态张家界。龚建*摄田育才三千奇峰绿意盎然,八百秀水碧波荡漾。这里,清冽的空气被草木的芬芳浸透,诱得你想敞开胸腔来个深呼吸;这里,潺潺流淌的溪水清澈见底,惹得你想掬捧喝上一口……这里,是张家界!从天门之巅到澧水源头,从八大公山到娄水河畔……盛夏时节,行走张家界大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宛若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

“绿色是张家界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是张家界最宝贵的财富。”张家界市委书记刘革安说,*的十八大以来,张家界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呵护好三千奇峰、守护好一江碧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的“张家界典范”,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一任接着一任干,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盛夏时节,来到张家界天门山下双峡村,青山环绕,绿树成荫,水流潺潺,前来旅游的客人络绎不绝。看到眼前的情景,让人难以想象,上世纪90年代双峡村是这样一番模样:由于天门山周围蕴藏着大量的镍钼矿,开矿曾是双峡村的致富门道,高峰时期天门山被挖了大大小小多个矿坑矿洞,千洞百孔,尘土飞扬。

风景秀丽的武陵山大道。向韬摄“我们坚持修复生态,整治环境,兴建民宿、开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一见面,天门山下双峡村*支部书记楚德文介绍说,“全村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2万多元。”由“卖石头”转为“卖风景”,双峡村人的“绿色变奏曲”渐入佳境。从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到追求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再到认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演奏这首“绿色变奏曲”的,又何止是双峡村!张家界,位于地球北纬30度珍稀生命养成带、澧水发源地,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首个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6个国字号园区所在地,生态环境优美,被誉为“天然博物馆”“物种基因库”,是万千生物快乐栖息的家园。然而,这个生态环境的“优等生”,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中,也遭遇过“成长的烦恼”:矿山开采、森林砍伐、建筑扬尘、污水直排……低水平、粗放型、扩张式的发展方式,曾一度让生态环境遇到严重挑战。“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面对发展和保护的冲突,张家界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线,确立“绿色即底色,生态即生命”的理念和“保护第一、永续利用”的原则,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历届市委、市*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张家界市生态环境局*组书记、局长许忠亮介绍,张家界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推动绿色发展,曾创造多个全国、全省第一: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市创建工作;年起,每年向人大报告环保工作,开全国先河。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行四级“河长制”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出台全省市州首部城镇绿化条例、全省首部专门治理扬尘污染的地方性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禾田居山谷的集装箱客栈与帐篷露营基地。慈利县委宣传部供图年,张家界吹响生态文明建设新号角,建设生态绿色张家界,把张家界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长江流域绿色发展先导区、长江经济带发展璀璨明珠,成为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幸福美好家园、峰奇水秀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和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瞄准绿色新目标,一锤接着一锤敲。围绕生态绿色张家界建设,张家界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抓起,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碧水守护、蓝天保卫、净土攻坚、大地增绿、城乡洁净“五大行动”,对山水林田路等进行系统综合治理,使流域治理、生态农业、山体修复、水系整治、景观改造和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建设美丽生态宜居幸福新家园。三大攻坚、五大行动,系统治理、面上提升、点上突破,张家界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张家界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张家界大鲵保护区内86座水电站关停退出,网箱养鱼全部拆除,河道采砂全部退出。全市森林覆盖率实现排名全省第一,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全省前列,地表水水质全部达到Ⅱ类以上标准,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先后摘得“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美丽山水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一批耀眼夺目的“生态名片”。生态发展两不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生态张家界的“金名片”,更能孕育出新的发展优势,培育出新的发展动能。

农民采摘莓茶。邵颖摄前不久,第十届中国(呼和浩特)茶产业博览会,短短4天时间,张家界莓茶销售达余公斤,十分火热。张家界莓茶走俏市场,受人追捧,是将张家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的一个缩影。*的十八大以来,张家界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厚植绿色家底的基础上,坚持“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积极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将“绿色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加快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工业强基,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径。张家界全力构建体现旅游地区特色、符合生态环保要求、一二三产业创新融合的新型工业体系,重点培育旅游商品、生态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旅游装备制造、绿色建材、信息与数字技术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链和“六个一”(一杯茶、一片药、一条鱼、一瓶酒、一瓶水、一头猪)优势产品,助推张家界实施新型工业强基倍增计划。

在“生态溪”中观察大鲵生长情况。吴勇兵摄绿色发展,生态农业集聚成势。全力打造生猪、茶叶两大百亿产业,有序推动“一杯茶”“一头猪”“一条鱼”等“六个一”特色产业发展,张家界大鲵、张家界莓茶、慈利杜仲、桑植白茶、武陵源葛根等特色农业优势产业集聚成势,“张家界大鲵”稳定在万尾以上、“张家界莓茶”达到13.6万亩、“慈利杜仲”达到16.8万亩、“桑植白茶”达到7.95万亩。创建省级美丽乡村39个、市级美丽乡村个,涌现牧笛溪、石堰坪等农旅融合美丽乡村典范。厚植优势,打造大美张家界。在生态绿色基础上,张家界开发建成各类景区景点多个,其中国家等级旅游景区景点31个,“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发展要素齐备,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自然遗产观光游、民族风情文化休闲游、体验探险游、科研科普游等旅游产品大格局。生态绿色,让“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在永定区苏木绰,旅游扶贫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在慈利县罗潭村,生态旅游引来游人如织;在武陵源区协合乡,民宿经济蓬勃发展;在桑植县刘家坪,红色文化风生水起;在张家界经开区,以生物医药、文旅商品、绿色新型建材三大主导产业和商贸物流、植物提取两大特色产业定位为支撑的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年以来,生态旅游对脱贫的贡献率达40%。武陵源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区脱贫摘帽,慈利县被列入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县,永定区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生态绿色也在回赠张家界,使之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十三五”时期,张家界入境旅游客源地已达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入境旅客量在中部六省非省会空港口岸中排名第一。年,张家界旅游接待超过万人次,居全国前列。手捧“绿金”的张家界人,正努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支撑、展现美丽形象的窗口。如今,张家界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村镇9个、省级生态村镇个,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个,市级生态村个,武陵源区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永定区建成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慈利县、桑植县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未来的张家界,生态立市的格局更加鲜明,生态优势更加凸显,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依,风光无限,前景可期!永定区:种好生态茶走上致富路最近,在海拔1多米的永定区茅岩河镇大米界村莓茶园里,村民们正在采摘鲜嫩的茶叶。“年前,这里还是满目疮痍、寸草不生的采石区。”看着满山遍野的莓茶,村*支部书记覃利说。大山深处的大米界村,农田稀少,山里蕴藏着丰富的铁矿。靠山吃山,上世纪90年代,村里开出第一个铁矿,后来发展到5个矿场,村里一半以上的家庭收入与采矿有关。钱袋子鼓了,村民却高兴不起来——山体破坏,植被损毁,水源污染。“村民富裕了,可代价太大了,绿水青山全没了。”覃利说,年,村里陆续关掉采矿厂。采矿厂关停后,大米界村的出路在哪里?“高山云雾,地大物博,村里海拔和土壤适合种植茶叶。”经过考察,村里决定发展莓茶产业,走生态发展的路子。在村*支部带领下,村里开展生态修复和土地复垦,在废弃的矿山上种植莓茶;加强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莓茶生产提供便利条件。如今,村里建成莓茶基地多亩,建成莓茶加工厂多平方米,仓库平方米,村民收入人均年增长元以上。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评价茶产业。在永定区,“张家界莓茶”的致富模式,显示出这一片叶子的威力。“张家界莓茶”先后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等多项荣誉。年,永定区被授予“中国莓茶之乡”称号。如今,永定区莓茶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产干茶吨,创产值22亿元,全区8.2万人依靠莓茶种植、加工、销售来致富增收。到年,永定区莓茶种植面积将达到15万亩,实现莓茶一二三产业年综合产值30亿元,带动10万人致富增收,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田育才)武陵源区:村民搬出景区生态还给自然盛夏时节,来到张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区,峰林耸立,溪流潺潺,游人如织。武陵源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里拥有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国际地貌学术界将其命名为“张家界地貌”。过去,在袁家界、天子山两处景点,有多户原住民,他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给自然生态带来了破坏。为了维护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原真性、完整性,年开始,武陵源区启动对整个核心景区内居民的搬迁工作,涉及居民多人、房屋18.51万平方米。“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我不能拖后腿。”天子山原住民陈喜浓世代居住在老屋场一带,那里是空中田园最佳观景点。启动核心景区搬迁后,她在年底不仅拆除了自家生意红火的客栈,还带动相邻4户先后签订了搬迁协议。家住天子山镇向家坪安置区的钟为贵“下山”已四年多。过去,他在武陵源核心景区中的天子山上开家庭旅馆。“我们搬下山,既是对张家界旅游发展的支持,也是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钟为贵是主动下山的第一批居民。截至目前,武陵源核心景区天子山、袁家界超过95%的居民已经搬迁下山。“武陵源景区发现了新物种,晶莹剔透的!”年4月,武陵源首次发现“水晶兰”的消息在朋友圈里广为流传……这些画面,是武陵源人为绿色让空间的成果,是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的佐证,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田育才邓道理)慈利县:城乡环卫一体化村里城里一个样58岁的郝良菊是慈利县溪口镇渔家村村民,以前每次进城,看到垃圾入桶,路面干干净净,还有专门的垃圾清运人员和车辆,就羡慕不已。如今渔家村村里,垃圾桶也摆到了农家门口,还有专门的垃圾清运员,每天巡查清扫垃圾,专门的车辆来回收。“处理生活垃圾,城市乡村一个样。”郝良菊说。*的十八大以来,慈利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城乡环卫一体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慈利县把城乡环卫保洁、垃圾收集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推进,由县环卫服务中心提供业务指导和*策支持,乡镇*府负责管理属地环卫所人、财、物,形成“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在县城,多名环卫工人严格落实主次街道、背街小巷清净要求,配备餐厨垃圾收集车和专用收集桶,对城区酒店餐饮,学校、县直企事业单位食堂定时上门收集,处理率达%。在乡村,配备乡村保洁员名、环卫生产用车辆、各类垃圾桶(箱)1.6万余个,实现乡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自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开展,慈利县各村村容村貌“华丽变身”,既破解了困扰农村多年的脏乱差难题,更提升了镇村环境的颜值和气质,带来的不仅是整洁、干净的农村生活环境,也为乡村百姓引来了一股家家爱护环境、户户讲究卫生的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省住建厅对慈利县城乡环卫一体化“慈利模式”给予高度肯定,称为全省其他地区贡献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慈利经验”,年、年连续两年获得省*府真抓实干激励,年获省*府通报表彰。(田育才)桑植县:守护一河碧水助力生态振兴“下大雨了,检查一下河道情况,看有没有漂浮物。”7月20日一大早,桑植县上洞街乡*委书记、乡级总河长李仁权就来到双溪河,沿着河道往上游源头巡河。双溪河是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澧水支流之一,发源于上洞街乡双溪村,流经该乡4个行*村,最终汇入澧水主河道。作为乡*委书记、乡级总河长,李仁权无论工作多忙,也要每个季度完成一次巡河任务。“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项*治任务,也是一项民生工程,不仅能造福百姓,也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李仁权说。桑植境内有大小河流多条,河流长度达米以上的有条,河流总长度达万米,其中90%的河段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曾经,由于村民把垃圾直接倒进河里,双溪河也一度脏乱差,住在河边的戴吉广苦不堪言:“河里漂着垃圾袋、塑料瓶,夏天都不敢下河游泳。”农村溪河要治更要管。李仁权介绍,随着河长制的推行,当地建立“河长+河道保洁员”机制,定期巡河,时间、路线、发现问题、办理进展都一一登记,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在双溪河上,村民祁胜坤手持竹竿,立在船头,认真做着河道保洁工作,“每天清理一次,打捞从上游漂来的垃圾、杂草。”随着河长制的推行,桑植采取关闭小水电、封堵排污口、禁捕水域监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建设等一系列举措,确保澧水河清水长流。如今,桑植之水声名远播,全县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为%,澧水河水源地获“中国好水”称号,澧水北源被省生态环境厅授予“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荣誉称号,撒谷岭河被省河长办评为湖南省“美丽河湖”。(田育才邱德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