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明东街的生命密码 [复制链接]

1#

《金明东街的生命密码》

人们对故乡和居住地总有抹不去忘不掉的东西,大到山川河流,小至一石一木,见晤总倍觉亲切,忆来会暖人心怀。行道树也算其中的一种。

说起行道树,你肯定不陌生。不论城市乡间的大小道路,行道树都自成风景。它们肩并肩伫立,形成美妙的绿流翠带,给行人遮荫,守护着路基,阻挡着风沙,铺展着温馨的相伴。现代城市的行道树发挥着更多的作用,如补充氧气、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美化城市等。据考证,中国栽植行道树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到秦朝已大规模推广。《吕氏春秋》记载:“子产相郑,桃、李垂于街。”说明这时已经用树木绿化街道了。秦始皇修驰道,以青松为行道树,“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汉书·贾山传》)。行道树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栽植也是随道路的开拓和城市的兴起而逐步发展的。各地行道树的选择,多以和各地区的气候条件相适应的树种,而城市城区道路多以绿荫如盖、形态优美的落叶阔叶乔木为主,被称为绿化树的悬铃木17世纪以后才在欧美得到推广。

枇杷树和杜仲树也用来作为行道树。在开封,这两种树被栽植到一条街道上,这条街道就是金明东街。我觉得当初这设计者肯定是个有趣的善于制造安排城市记忆和环境密码的大师。琵琶与杜仲,不仅枝叶茂密、树型整齐优美,而且都入中药。在开封城区,一说起这两种树,人们就会想到金明东街,就会开启对金明东街记忆印象的生命密码。

初听枇杷树,还是通过高中语文课本中明代学者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文中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满是思念亡妻之无限凄情,读来令人动容。孔夫子说过,读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搜索古人诗句中的枇杷树,独见宋朝诗人最多。宋杨万里写有枇杷诗:“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荔枝多与核,金橘却无酸。雨叶低枝重,浆流沁齿寒。”对枇杷的形状相当准确。刘子翚说“万斛金凡缀树稠”,方岳说:“击碎珊瑚小作珠,铸成金弹蜜相扶”。邓深说:“大似明珠径寸,*如香蜡成丸”。宋祁说:“树繁碧玉叶,柯叠*金丸。”这里说的金丸,是指枇杷果实。枇杷树是冬日开花,累累花絮凌寒绽香,与腊梅共芬芳。果实熟于初夏,在北方算是早熟之果。故梅尧臣有“五月枇杷*似橘”之句。唐柳宗元说“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果熟后,色形如“*金丸”,“一梢堪满盘”。食来味道甜美,甜中略酸,沁人心脾。说起美食美果,自然少不掉苏东坡。他在一首诗中写“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人问“卢橘”是啥,东坡先生说“枇杷是也”。有人考证说他将“卢橘”误作“枇杷”。有一首嘲讽白字先生的打油诗,很是有趣,道是有人送别人枇杷,附函“送上琵琶两筐”。收礼的人作诗道:“枇杷不是这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说起来,中国人是与自然最一体的人群,天下草木都可做药,入人肉体,活人心魄。枇杷叶片大而肥厚、背毛密者,去掉毛茸,切丝用火蜜炙,可以化痰降气止咳、清肺和胃止呕。杜仲树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喜欢阳光充足温和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南部各省,现各地广泛种植,其树皮为珍贵滋补药材,补肝肾,强筋骨,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漏欲堕,胎动不安,高血压等,中医药书籍中载写颇多。杜仲树的树冠相对较大,在园林绿化中也有应用,常用来做庭荫树或者是行道树。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越来越离不开行道树这道风景线,在市民眼中,行道树也是自己城市活力的“生命线”。行道树是道路的眼睫,那在眼睫中间行走的人群和车辆,就是道路的眼眸和活灵*。如果说建筑是城市的骨骼,那么行道树就是城市的香腺,它们透着一个城市的体香和风姿。

浮生火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