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叶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千奇百怪中药名的来历续
TUhjnbcbe - 2024/3/27 19:26:00
治疗皮肤白癜风 http://www.zgbdf.net/m/

7、采贮时间严格会以时间命名,采集时间与药物疗效密切相关,通过药物命名提示,如夏枯草,“此草冬至后生叶,至春而花到夏至即枯,故名”,提示本品到夏季果穗半枯时采收。“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提示半夏之块茎在仲夏成熟,此时夏季刚过一半,故名。贮存时间与药物疗效密切相关,通过药物名称提示,如“橘皮”,一般认为,新鲜橘皮味较辛辣,气燥而烈,入药一般以放置陈久,辛辣之味缓和者为宜,故名“陈橘皮”“陈皮”。又如棕榈炭,李时珍明确指出:“年久败棕人药尤妙。”故有“陈棕榈”之名。

夏枯草

8、部位不同会以药用部位命名,大凡以全草入药者多以“草”为名,马鞭草、车前草、鱼腥草、仙鹤草等;以花入药的多以“花”为名,如槐花、菊花、金银花等;以叶入药者多以“叶”为名,如桑叶、艾叶,枇杷叶等;以枝入药者多以“枝”为名,如桂枝、桑枝等;以种子或果仁入药的多以“子”或“仁”为名,如苏子、莲子、杏仁、桃仁等;以根或根茎入药者多以“根”为名,如芦根、白茅根、葛根、板蓝根等;以树皮或根皮入药者多以“皮”为名,如桑白皮、牡丹皮、地骨皮、海桐皮等。

仙鹤草

同一药物每因药用部位不同而药物名称不同,如桑叶、桑枝、桑白皮、桑椹子;当归有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全当归等;瓜蒌有瓜蒌皮、瓜蒌仁、全瓜蒌等。

9、动物药叫声特异以声音命名,如蛤蚧,雄者为蛤,雌者为蚧。属爬行动物,形似壁虎而大,常夜间出来活动。闻其鸣声,一曰蛤,一曰蚧,雌雄相随,鸣声相续,人们遂因其声而命其名。

蛤蚧

10、为纪念发现者或初使用者而以人名命名,如徐长卿,李时珍说:“徐长卿,人名也,常以此药治邪病,人遂以名之。”何首乌,《大明本草》记载:“其药本草无名,因何首乌见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为名尔。”刘寄奴,据说本品为宋高祖刘裕所发明,他小名寄奴,故名。使君子,俗传潘州郭使君,常用一种果实治小儿虫证,特别有效,后医家号为使君子也。

使君子

11、根据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命名,如牵牛子,相传一农夫,身患腹水重病,久治不愈。后经一医生诊治,用黑白两种颜色的种子药物煎服,农夫的病不日而愈。农夫为了感谢这位医生,就把家里最珍贵的东西一耕牛,牵来作为医生的酬谢,后来人们就把这味药物叫“牵牛子”。又因牛属丑,其中黑色的叫黑丑,白色的叫白丑,合称为二丑。再如杜仲,据《本草纲目》记载,古时候有个叫杜仲的人,经常服食一种植物,后来竟然得道成仙而去,后人用这种药来治病,效果很好,人们每每怀念杜仲这个人,遂把这种药物唤为“杜仲”或“思仙”。

杜仲

12、因避讳封建君主的名字而改名,如山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叫“薯蓣”,唐代中期,因避代宗讳,改为“薯药”。到北宋时,又因避英宗讳,改为“山药”,一直沿用至今。又如常山,原名“恒山”,因历史上三个皇帝(汉文帝、唐穆宗、宋真宗)皆名“恒”,因避讳而易名常山。其他如玄参、玄胡、玄明粉,皆因避康熙(玄烨)之讳,改玄为“元”,分别易名为元参、元胡、元明粉等。

13、外来、外族药物用外来名音译或译名命名,古代外国或外族来的药物,一般会在其音译药名前冠以“胡”“海”“番”“洋”等字样,反映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来文化的渗入,从中也可以了解药物传入的时间及方域。如大凡冠以“胡”字的药物,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丝绸之路引入,如胡麻;冠以“海”字的药物(除产于海洋的药外),多为南北朝后由海路引入,如海桐皮等;冠以“番”字的药物,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外国来华贸易的商)引入,如番木鳖、番泻叶等;冠以“洋”字的药物,多为清代由海上引入,如洋参、洋姜等。有些外来药,如荜茇、荜澄茄、曼陀罗、阿魏、诃黎勒等,皆是根据译音而得名。

曼陀罗

14、运用多法联用进行命名,如威灵仙,威,言其性猛也;灵仙,言其功神也”(《本草纲目》),故名威灵仙。

以上基本囊括了中药常用命名方法和原则,只要掌握了这些中药命名的基本方法,就能知常达变,举一反三。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奇百怪中药名的来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