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在皮发疹,在肌肉发痒。风疹在皮肉肌肤间有瘙痒感,治用四物消风散——生地、当归、赤芍、川芎、荆芥、防风、白藓皮、蝉衣、薄荷、独活、柴胡、红枣,去独活加桑叶。禁用寒凉辛热药。
在筋作抽(风胜则动,风在筋则抽搐,为其病理)有风寒风热之分,风寒则抽搐以拘急为主,风热以抽动为主,两者均可以用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栀子、黄芩、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夏枯草、夜交藤、茯神,风寒去栀子、黄芩、牛膝加桂枝、羌活,风热去杜仲、牛膝加羚羊角、桑枝。
在骨作响,风在骨关节间,能使关节活动作响。医书中有提到,据说白附子可疗,此处无经验需探索。
(2)寒在皮肤则栗。栗,寒战有冷感,寒和栗往往同见。轻则苏叶、防风,重则麻黄、羌活,颇有顿挫之效。如不除,当考虑其它。
寒在肌肉作木。寒在肌肉间,当局部肌肉发木,常用麻黄、附子、细辛驱除寒邪,温通气血,日久不愈,用大活络丹。但局部麻木有顽痰及死血者,须辨。
寒在筋作痠。痠在肌肉间,用桂枝、羌活、防风、秦艽、白芷、络石藤、西河柳一般有效,可结合按摩疗法更好。
寒在骨作痛。寒邪为患的痛痹,常用小活络丸镇痛散寒,效果极佳,后以史国公酒调后,作为不效之药。
(3)暑在皮肤则灼热无汗。鸡苏散加青蒿、香薷、连翘壳、竹叶、荷叶。
暑在肌肉则烦热有汗。白虎汤加北沙参、芦根、西瓜汁、绿豆衣。
暑在筋作缓。暑必兼湿,此证是痿之渐,用吴世清络饮——金银花、扁豆花、丝瓜络、竹叶、荷叶、西瓜翠衣加钩藤、桑枝。
暑在骨则软弱无力。本证为上证之由浅入深,由渐而甚之分两步,先用苍术白虎加黄柏,继用虎潜丸作汤服,并加陈皮疏化。
(4)湿在皮肤则发黄。阳黄,茵陈蒿汤;阴黄,茵陈术附汤或茵陈五苓散。临床经验,黄退须用归芍六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调理。
湿在肌肉作肿。上半身肿,发汗以去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主;下半身肿,利小便以去湿,胃苓汤为主。
湿在筋作痿。湿痿与暑痿之病因不同,治法各异,本条属于湿滞筋脉,常用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防风、秦艽、细辛、川芎、甘草、肉桂、当归、熟地、白芍、茯苓、杜仲、牛膝、党参,去肉桂、熟地,适当加二妙丸。
湿在骨作重。主要表现为动作重滞,不轻便,湿邪内着的特征,一般平胃散和术附汤,日久不愈者加川续断、狗脊、豨莶草。
(5)燥在皮肤作干,在肌肉作柴。秋燥一般伤肺津,次伤胃液,最后伤及肝血、肾阴。肺津伤则皮肤发干,胃液耗伤则肌肉瘦削如柴。前者用生血润肤饮——生熟地、天冬、当归、黄芪、桃仁、红花、黄芩、瓜蒌、五味子去黄芩、五味子加柏子仁、麻子仁;后者除参照上药外,每天晨起饮牛乳一杯加白蜜一汤匙。
燥在筋则拘急。湿缓纵,燥拘急,病变之长。治用滋燥养荣汤——生熟地、当归、白芍、黄芩、甘草、秦艽、防风加桑枝、瓜蒌根,清和濡润,以柔化刚,颇有疗效。如发展为筋挛,用阿胶鸡子黄汤为主,配加枸杞子、肉苁蓉、熟地、鹿角胶。
燥在骨则楚。楚、痠痛感,宜养血益精。养血如生地、当归、芍药、鸡血藤胶;益精如熟地、枸杞子、龟版、鱼膘、猪羊骨髓。
(6)火在皮肤作燎。燎,干燥灼热,有毛发枯焦的感觉,治从清心汤意——连翘、栀子、生甘草、薄荷、黄芩、黄连、竹叶、大黄、芒硝,去芒硝、大黄加鲜生地、石膏。
火在肌肉作痛。此痛应从局部及全身肌腱部观察。如局部痛考虑热痹,治予生地黄、石膏、知母、黄芩、赤芍、虎杖根、西河柳、大青叶、寻骨风。
火在筋作疼。疼,痠痛感,治从热痹法,日久防病情由实转虚,治用轻养通络——生地、白芍、玉竹、天冬、麦冬、桑寄生、伸筋草、钩藤、竹沥。
火在骨作蒸。火在骨间,多属虚火或伏热,热从里发,名之曰蒸,极切症状。治以五蒸丸——青蒿、地骨皮、生地、当归、石膏、胡连、鳖甲或大补阴丸——知母、黄柏、熟地、龟板、猪脊髓作汤服,本证已经有六淫转内伤,用药宜以渐取效。
仅供临床参考,非专业医生请勿试针试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