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石录明在乐安镇察看早稻集中育秧情况。
县委副书记、县长潘文剑(右二)在梅城镇调研耕地保护工作。
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肖新华(中)在东坪镇指导油菜培管。
省、县农业专家一行到安化县蚩尤故里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化小籽花生”科研实验基地测产。
清塘铺镇沙坪村中稻集中连片种植示范区。
行走在安化大山深处,眺望远方,青山如黛,溪流纵横,高山之巅,云卷云舒。平坦开阔之处,是一片片种植晚稻的高标准农田,微风吹过,禾叶卷起千重绿浪。马路两旁栽满花草树木,高低错落有致,在九月的秋阳下,蓝天映衬着缤纷的色彩,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画面铺陈开来。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自然环境,是安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沃土。
近年来,安化县农业农村局在安化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以“稳中求进、稳中向好”为总基调,围绕“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工作目标,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全力构建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新模式,坚持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压舱石”,打造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农产品品牌,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稳”字当头做粮食安全的守护者
7月正是早稻抢收、晚稻抢种的“双抢”农忙时节。7月19日,在安化县田庄乡田庄村,一辆辆收割机陆续下田对种粮大户谌礼军的亩早稻进行收割。同时,耕田机对已收割完的田块进行翻耕,收割完的稻谷被运送到烘干机、晾晒场进行烘干、晒干,田间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
近年来,安化县大力发展双季稻种植,通过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水稻机插机抛、加大社会化服务力度,极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至目前,全县已完成13.75万亩双季稻种植任务,储备农资万公斤,检修农机台次,全力保障了晚稻生产,晚稻播栽面积将比早稻种植面积增加亩左右。
安化县作为山区大县,连片土地少、田块小。在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的大背景下,该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稻油”轮作模式,不仅推进了粮油生产,还有效避免了冬闲田抛荒,提升了耕地地力。今年以来,全县稻油轮作试点任务2.32万亩,重点围绕“扩面增产”,增加粮食耕种面积,提升粮食产量,确保实现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目标。引导粮油产量、质量、效益、环境协同提升,引领粮油生产转型升级。
同时,安化县大力推广种植新技术新模式,积极组织农机大户、农村合作社和其他新型主体,开展专业化服务,提高种粮比较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针对近阶段的持续高温晴热天气,县农业农村局积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各乡镇田间地头,指导种粮农户充分利用江河溪流、蓄水池、池塘、水库等水源点,采取抽水、引水等措施,做好农田水肥管理,尽最大努力将旱情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不仅如此,安化县还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为主抓手,大力发展特色旱杂粮,提高大豆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全县已形成乐安镇红皮小籽花生轮作荞麦示范片,马路镇、冷市镇、奎溪镇苦荞示范片等一大批示范点。这些示范点的产量明显高于非示范点,其中苦荞平均亩产公斤,增产16公斤,增产11.6%;红皮小籽花生亩产公斤,增产23公斤,增产14.5%。通过示范点的辐射带动,全县大面积特色旱杂粮油作物的生产形势喜人。
“高”字为先做农田建设的推进者
近日,在安化县东坪镇崇阳观村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碎土翻涌,机声隆隆,施工人员刨出深沟,为接下来铺设低压灌溉管道做准备。在管道铺设有条不紊推进的同时,高压线路架设和机耕路、生产路硬化也紧锣密鼓进行。监督小组在确保生产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督促施工单位加快建设进度。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由于安化县田地分布高低不一,不利于机械化耕种。近年来,县农业农村局积极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加大土壤改良、土地平整、衬砌渠道、整修河坝山塘、升级改造田间道路设施、新改建泵站等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耕地轮作,合理利用耕地地力资源。
为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质量,该县不断完善补贴政策,强化管理。围绕项目建设全过程,全面推行项目资金公示制、项目立项评审制、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理制、资金使用县级报账制和项目竣工验收制,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同时,始终注重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做到建好农田,用好农田,提升效益,推动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注重农田基础设施与村庄环境相配套,做好路、水、林、田四个方面的文章,发挥高标准农田的生态功能,助推“田美”乡村建设。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在推进乡村建设的同时,配套建设综合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基本农田利用效率,增加农村经营性收入。
据了解,自机构改革以来,全县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2.28万亩,改善灌排达标面积7.89万亩,年节水量.4万立方米,粮食年新增产量万公斤,项目区直接受益农业人口数人次,治理酸化土地面积0.万亩。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增强,耕地质量等级不断提高,农户收益和县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使村民耕种时进出更加方便,也使农田水利灌溉有了保障,耕地面积增加了,耕地质量得到了提升,确保了粮食安全生产,受到村民一致好评。”马路镇洞马村村民吉慷辉对记者说。
“融”字为要做产业融合的创新者
今年中秋期间,安化县马路镇云台山村沸腾了,游客们白天走茶马古道、游茶乡花海、观赛车比赛、品韵味黑茶;晚上赏黑茶印象实景演出、住茶园民宿、泡茶温泉;睡前,用茶牙膏刷牙、敷茶面膜。健康茶旅已融入游客旅途的点点滴滴。“3天时间,至少平均每天有人次的游客来这里,几个农家乐都爆棚了。”云台山村村支书告诉记者,自年村上提出茶旅文一体化发展后,就着手开始夯实基础设施,开辟了多亩高产有机茶园,引进3家规模茶企。现在云台茶园美和云台黑茶好已经家喻户晓,旅游产业持续升温,平均每年至少10万人次游客来到村上,看茶园、品黑茶,欣赏自然美景。村上也通过各种途径,对上山公路实行了硬化、绿化和亮化,引进了英雄公园项目,改造了山上的真武寺,发展了多家农家乐,完善了各种配套设施。目前,全县共有茶园种植面积36万亩、茶企多家,年产值亿元,创税收1.5亿元,解决就业人口36万人。
从“茶旅一体化”到“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安化县做足了文章。该县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把中药材产业发展作为实现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缓解返乡民工就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全县有中药材合作社和企业多个,药农余户,直接从业人员10万余人。种植有玉竹、黄精、厚朴、杜仲、木瓜、百合、山银花、浙贝母、五加皮、天麻、沙参、白及、重楼等50多个药材品种,种植面积达24万亩。实施中药材产业乡村振兴项目26个,通过“订单种植”的帮扶方式带动1.6万人增收。
另外,安化一直以来就有种植柑橘的传统。就拿南金乡来说,全乡柑橘总面积余亩,年产柑橘上千万斤,年产值万元以上。自年以来,南金乡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柑橘节,吸引省内外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如今,柑橘产业已经成为安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库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进柘溪库区游览山水,品尝柑橘,也成了游客来安化游玩所追捧的新旅游体验。
同时,安化县还深入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加快梅山文化、蚩尤及历史名人文化、羽毛球文化、黑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利用中国安化黑茶博物馆这张新名片,提升服务意识,广纳四方游客,展现安化最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全力将安化打造成以黑茶文化体验游为核心,以亲水生态休闲游、梅山探秘游为补充,集养生度假、山水观光、文化体验、体育赛事、中医药康养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并通过“安化与你四季有约”、资江毅行等活动的举办与参加中国茶业博览会、北京世园会等节会的契机,展示安化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的成果。
“靓”字为上做美丽乡村的建设者
走进茶乡花海社区,只见70多栋新楼鳞次栉比,楼栋之间绿化带整齐划一,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空气中弥漫着花香。“我们村现在不仅‘脏乱差’现象不见了,还利用拆除出来的空地建起了小游园和小广场。环境好了,村民心里也舒坦。”龙塘镇茶乡花海社区居民周秀荣自豪地告诉记者。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茶乡花海社区为全县树立了一个样板。茶乡花海社区党支部书记黄成旺介绍,为美化社区,积极开展了居民卫生评比,并对散居在安置区周边的农户进行厕所改造。期间,共清运陈年垃圾多吨,疏浚河道3公里,还建设了一个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去年以来,茶乡花海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美丽搬迁安置区、益阳市卫生村、安化县文明村等荣誉。“精品乡村”的创建是现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最高层次。近年来,安化县始终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挖掘文化底蕴,保留乡村风貌,展现乡土特色,重点对70个村点进行“精品乡村”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的示范典型引领着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提标升级。
不仅如此,安化县还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等举措,围绕“怎么拆、如何建、长效管”等具体问题,结合县情,因地制宜,狠抓农村饮用水安全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拆除了危旧房、违章房,清理了垃圾废弃物,整理了塘沟。
为确保村庄清洁行动推进效果,该县实行双月查、季度督、年终评的督查考核机制,实现督促检查常态化。同时,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严格奖惩兑现。“现在村里房前屋后、道路沟渠都进行了大清理、大整治,村上还为我们每家每户发放了分类垃圾桶,整个村庄变得格外整洁漂亮,比生活在大城市还要舒服。”百选村的村民谌银娣开心地说。
如今的安化县,农村的旱厕不见了,污水集中收集处理了,各家各户房前屋后干净敞亮,分类垃圾桶整齐摆放,连片的种植基地孕育着希望,荒地上建起的休闲公园里人声鼎沸,农家小院里充满欢声笑语。在这里,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盼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