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郊区平坦镇曹里村的多亩杜仲枝叶繁茂、随风摇曳。日头才刚露出红彤彤的笑脸,田间地头已站满了采摘杜仲叶的村民。大家戴着手套,提着袋子,采叶、分拣、装袋……一袋袋叶子堆成了小山,农用车穿梭,田野里笑声回荡,大山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杜仲,又名胶木,为杜仲科植物,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矿物元素,叶片可入茶。曹里村是阳泉中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杜仲种植基地。年,公司从全村69户村民手中流转土地多亩,全部种植了杜仲。新品种的引进和科学的种植管护技术,让种植业有了“科技范儿”,农业增产、企业增效的现代农业模式,成为村民增收的“法宝”。
“这几天平均日出动劳力15人,采收杜仲叶0公斤左右。”公司负责基地种植的副总经理赵力军把装满杜仲叶的袋子扛到地头,立在田埂上,擦一把脸上的汗珠,憨憨地笑笑,又一头钻进田间继续采收。
“力军、彬红,拿过袋子来,这边的叶子密得很。”公司老总赵瑞红边采收边招呼大家,动作娴熟。赵瑞红把刚刚采下的杜仲叶捧成了一朵花的形状,乐呵呵地向笔者展示。
说话间,“突突”作响的农用三轮车已开到地头,从车上跳下一个黝黑的汉子,是在基地打工的村民张万祥。张万祥把家里的2亩耕地流转给基地,每年有元的土地流转款进账,杜仲采收时节到公司打工,每天还有元的收入。
“过去种玉米大部分是自己吃,一亩地收成不过上千斤,刨去成本,挣不下多少钱。现在基地种杜仲,一亩地少说也有三万八九的收入。”张万祥说。
年逾古稀的张满生在采收的村民中年龄最大,他同老伴流转给公司7亩土地,加上自己为公司打工,年收入上万元。“俺前些年落下病根,不能干重活儿。给公司打工,活儿不算累,收入不低,俺和老伴的生活有了保障。”说起现在的生活,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乐开了花。
临近中午,公司准备了烩菜和馒头,在田间地头支起桌子。放下手头的农活儿,大伙儿吃得津津有味。
饭桌上,聊起杜仲收入,赵瑞红毫不遮掩:“一亩地能产一吨干叶,每公斤按38元计算,亩收入少说也有30元,减去土地流转和人工费用,保守测算,每亩纯收入也在2万元。今年亩杜仲的种植收入在万元左右,远高于农民种植玉米的收入,农民也从中受益。以杜仲为原料,生产出杜仲药茶及系列产品,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产品准备出口海外。”赵瑞红边吃边聊,同大伙儿算起收入账。
忙活了一天,夕阳西下,随风舞动的杜仲枝叶沙沙作响,红红的霞光映照在村民的脸上,映照出红红火火的日子。(武勇峰)
采访手记
村企联手地生“金”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在部署“实施全域协调战略,探索城乡一体、共同富裕的新路径”中提出,要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有效盘活资源资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发展。阳泉中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流转曹里村土地发展特色种植,实现企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这种做法是落实市委“”总体思路和部署,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和宝贵的经验。
启示一:土地流转盘活资源资产。农民通过流转土地有了收入,企业将资本注入土地发展生产,可谓两全其美,小土地做出了大文章。
启示二:特色种植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企业的“保姆式”托管服务,减轻农户劳动强度,而规范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让农民“有闲、有钱、有收成”。
启示三:市场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企业用现代管理理念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把产销连成一体,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业整体效益。
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稳、天下安。实现全面小康之后,走好农村稳定、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需要我们下足功夫、补齐短板、仔细研究、真抓实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