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叶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瓦屋山中国蜀山和道教源点封面新闻
TUhjnbcbe - 2024/7/6 20:50:00

《花香圣地瓦屋山》张锐摄于瓦屋山风景区群贤村王坪

山以奇为要,奇以形为神,以人为魂,形以舟为佳。舟形、名人,是奇山的要素。古人船棺,巴蜀甚多,以过河升天为意。瓦屋山,实际就是一艘停泊云中的“诺亚方舟”,世间高人如黄帝、老子、张道陵等深知其中奥妙,选择此地修行、休闲、创道、布道、升天,理所当然。瓦屋山是最佳“发射场”,升天阻力最小,路径最短,易于入轨,犹如卫星发射。瓦屋山的中心在鸳鸯池,具有内部封闭性和外部开放性的特点,能形成迭代型的涡旋结构,有巨大吸引力(磁场效应),既能聚气又能养神。从道家哲学看,峨眉山(佛教)是阳山,前山,向上,知天气;瓦屋山(道教)是阴山,后山,向下,接地气。瓦峨一阴一阳,天地映射,形成共振关系,力场似双核椭圆,天然太极,这是大自然的杰作,非人所能。瓦屋山以最佳经纬度(北纬30°、东经°左右)、最佳海拔度、最佳生态度、最佳洁静度、最佳造型度而成为天下一绝,成为中国蜀山、道教源点。

道教源于蜀瓦屋山是源

《穿云破雾》李幼萍摄于瓦屋山风景区群贤村王坪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源于蜀,因为四川盆地非常特殊,四面环山,形态如封闭椭圆,紫色土壤,多条河流,生态环境好。瓦屋山海拔米,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平台面积11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最高的方山,人间天台,云中方舟,不受干扰,易守难攻。瓦屋山也是华西雨屏,水源丰富,山多高水多高。

晋葛洪《神仙传》说,“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据考证,嫘祖是四川盐亭人,带领人们养蚕纺丝。《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现在学界的基本观点,《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怪书,记载了座山,多条河流,由战国中后期到汉代中期的楚国人或巴蜀人所作,这说明作者很熟悉四川情况。八百岁,可能是指眉山市彭山区的先秦道家人物彭祖,他是黄帝的后人,颛顼的玄孙。“女子国”可能是“雅女国”,即洪雅和雅安美女群。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袁珂先生在注《楚辞·天问》中说,“穷”即“穷山”,就是“岷山”。《山海经·海内西经》还指出,黄帝居住的轩辕之丘,呈方形,“青丘国,其人食五谷,衣丝帛,其狐九尾”。古代丝帛只有四川产,蜀是丝帛原产地。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就是三层九枝,各有凤鸟,似为狐九尾。晋代郭璞说,青丘国在岷山之南。我们认为,“穷山”可能是邛崃之山,“青丘国”可能是青神洪雅,瓦屋山就是黄帝居住之丘。因为四川只有瓦屋山是方形,瓦屋山有三星洞,与三星堆一致。

此外,瓦屋山地区有蚕丛传说,认为青衣神就是蚕丛,青神县就是纪念青衣神。因此,黄帝居住在瓦屋山,蚕丛、老子、张道陵、张三丰、苏轼等都寻踪而来。瓦屋山脚下有“五斗观”和其他文物古迹,特别是木雕老君像,栩栩如生。

《秘境雅女湖》李陈摄于瓦屋山风景区雅女湖

道教初创于洪雅瓦屋山,成型于大邑鹤鸣山,兴盛于都江堰青城山,几乎没有必要争论。源头在黄帝和老子。道教学泰斗卿希泰先生早已作出结论:瓦屋山是道教发祥地,极可能是发源地。我们主编的年出版的《瓦屋山道教文化》一书,收集了以前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也证明瓦屋山是天然(天师道)道场、是道教源点。大邑鹤鸣山被称为“道教发源地”“世界道源”。史书记载,张道陵“客蜀,学道于鹤鸣山(鹄鸣山),造作道书”,说的是学习道教、在鹤鸣山修行、作道书,没有讲“创道”,至于在哪里创道,没有记载,有些观点是后人的演绎。安徽涡阳被称“老子故里”“天下道源”,主要是为了发展旅游。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都只讲是中国道教圣地,没有讲“发源地”。瓦屋山只能是“全球道教源点”,就是起源之点,草创原点。

蜀山必须在蜀瓦屋山当之无愧

《兰溪冰瀑》杨正兰摄于瓦屋山风景区

古代的行政区域与现在不同,人们迁移主要靠水路、骑牛等,切不要以今天的现代化思维去观察古代的活动,也不要以为今人远比古人聪明。

关于蜀山的神话和传说很多。瓦屋山古称蜀山。《史记》《汉书》有蜀山记载,如“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等。是否为“蜀山”,必须同时满足七个条件:一是在中国西部(古书记载,青阳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高阳氏就是颛顼,出生在公元前-年,五帝之一);二是有祭祀活动场所(文化);三是山形如象形字“蜀”或甲骨文“蜀”(有吸引力);四是有古老植物“活化石”桫椤、珙桐、杜仲、银杏等且生态良好(养生);五是有文字刻画符号(老君木雕或青铜器);六是有种桑养蚕历史(蜀就是野蚕之意);七是溪流众多(江水、若水即青衣江、雅砻江等)。只有瓦屋山同时满足这七个条件。瓦屋山有大量珙桐树、桫椤树,被誉为“植物活化石”。

据《尔雅·释山》讲“蜀”就是“独”的意思,瓦屋山只是孤单单的一座山。甲骨文蜀字就是孤独、高平的山之意,顶上“四”下部“了”,就是瓦屋山的造型。因此瓦屋山是蜀山,没有异议。贡嘎山、青城山、四姑娘山、峨眉山等都不符合这些条件。古时民间传说的“蜀山”可能有多个,大小不一,但瓦屋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最为接近所有特征。安徽合肥市有一个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在合肥的蜀山区,距市中心约10公里,面积约10亩,海拔米,是合肥近郊唯一的一座大山。大蜀山呈椭圆形;周长7.75km,最大坡度30度,最小坡度5度。

据《庐州府志》记载:“有蜀僧于此结庐,偶思乡水以锡卓地,泉汩汩而出,尝之有瞿塘峡味,因名为蜀井.“蜀山是以此而名。瓦屋山是天然“宝墩”,与“宝墩文化”有关。古代蜀山氏也是群落、部落、民族、姓氏,就像今天的李氏、张氏、王氏,还有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等,蜀山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老子出关后骑青牛到瓦屋山,因为那时主要是牛车,瓦屋山至今还有成群野牛,绕山一周正好一年,基因没灭。

瓦屋山鸳鸯池涡旋效应的中心

《霜叶红于二月花》尹霜林摄于瓦屋山风景区炉煌坪

瓦屋山具有涡旋效应,迷魂凼就是可见现象。

涡旋在物理学上是指一种半径很小的圆柱(源点)在静止流体中旋转引起周围流体作圆周运动的流动现象。据研究,历史上的中国版图的形成可能与涡旋有关,大部分吸引进来,小部分淘汰出去。一般旋涡内部有一涡量的密集区,称涡核(可以看成瓦屋山平台),其运动类似刚体旋转。在它的外部,流体的圆周速度与半径成反比;在它内部,则与半径成正比,在涡心(可以看成瓦屋山鸳鸯池)上圆周速度为零。

涡旋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龙卷风、银河系、类星体、黑洞等都存在涡旋现象,整个宇宙通过涡旋而联系在一起。粒子和物质产生的涡旋是信息的携带者,它们几乎瞬间地通过挠场相互作用着。因而有人把涡旋称为宇宙的引擎,它是连接不可见能量和可见物质的桥梁。涡旋产生的内旋力使旋涡中的一切物体掉向漩涡中心,表面看起来是垂直指向中心的吸引力,实际上是螺旋指向中心的内旋力。大涡旋之中有小涡旋,是大涡旋的一部分,受大涡旋的内旋力影响。涡旋的旋转方向基本一致,个别反方向旋转的涡旋(反涡旋)起平衡作用。反涡旋虽然数量少,但是普遍存在。宇宙的运动是由暗能量来推动的。暗能量以一种旋涡运动的形式存在,它导致了每个星系中的所有恒星都按同一方向作旋转运动,在暗能量运动的范围内就会形成一种旋涡场。

《烟云瓦屋山》盛晓波摄于瓦屋山风景区

发挥瓦屋山的涡旋效应,实质就是发挥它对各种资源要素的集聚、整合、吸积、发散、辐射等作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瓦屋山涡旋能量及其大小取决于它对各个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要素的利用效益、要素相互关联配置效率及其发展水平和总量的水平。瓦屋山的涡旋由无数个小涡旋组成,小涡旋再组成中涡旋,中涡旋形成大涡旋,就像是宇宙天体的运行,中心力量越强大,产生的能量就越大,所吸引的小涡旋组织就越多;反之,中心力量被摧毁,社会的聚能也随之消失。

瓦屋山的结论与猜想/

《瑶池飞鸿》张涛摄于瓦屋山风景区群贤村王坪

1、由于瓦屋山的涡旋吸引,又是云中方舟,我们的祖宗——黄帝大人来到“轩辕之丘”瓦屋山修行练功,娶妻生子,同时运筹帷幄之中,指挥四川盆地及西南各地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活动。

2、由于瓦屋山的涡旋吸引,老子出关骑牛顺青衣江到瓦屋山,在瓦屋山五老洞布道,鸳鸯池升天。山上有老君木雕,“瓦屋祭陶片”,当地有岩画、壁画记载,地名“易俗乡”,“周公河”等也是例证。

3、由于瓦屋山的涡旋吸引,特殊的生态环境,张道陵在瓦屋山草创五斗米道(天师道),平冈治就是瓦屋山(二十四治之一),依据也很多。瓦屋山就是当年传道中心场。慕名来此造访者甚多,如道家大师张三丰等到此修行。

4、由于瓦屋山的涡旋吸引,蜀国之祖蚕丛行走在岷江、青衣江,最后到瓦屋山,在此去世,葬于瓦屋山鸳鸯池,应该可信。蚕丛氏是一个民族、群落,有许多人,瓦屋山所葬可能是蚕丛氏的一个大人物(头目)。青衣江,是岷江支流大渡河的支流,古称若水,又称平羌江,李白《峨嵋山月歌》里的“影入平羌江水流”即指青衣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充沛的水量,在古时,“漕运”曾是青衣江流域的主要交通和运输方式。

1
查看完整版本: 瓦屋山中国蜀山和道教源点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