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叶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追随节气读诗歌立冬及立冬诗
TUhjnbcbe - 2024/8/11 20:32:00

作者:卢忠仁(教授)

“立冬”是24节气之19个节气,冬天第1个节气。一般在公历11月7日——8日,农历10月,所以又叫“十月节”,此时太阳黄经度。“立冬”标志时序进入冬季的“孟冬”时节。“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气。

一、“立冬”概说

1、“立冬”释义

先说“立冬”之“立”。汉字“立”有站立、树立、订立、开始等多种含义。甲骨文、金文中的“立”字,形象是上面一个大字,即人形;下面一横,意为一人站在地上;下面一横象征地面。“立冬节气”之“立”,义为开始、建立。元代吴澄《月令二十四候集解》云:“立,开始也。”

再说“冬”,冬,甲骨文字形为一条绳子两端各打一个节,表示一个周期的结束,本义是“终”,即终结、终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冬,四时尽也。”《月令二十四候集解》云:“冬,终也。”冬天,有“玄冬”、“三冬”、“九冬”等别称。(“玄冬”之“玄”,义为黑而靑,冬天是黑靑之色。)

“立冬”又称“初冬”、“孟冬”、“上冬”、“天冬”。立冬节气,标志秋季结束,冬季开始,寒潮出现,北风增多。所谓“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汉,佚名)还有这样的说法:“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世间万物进入蛰伏、收藏状态,以待来春复苏。

关于“立冬”,中国古籍中有多种记载,如:a、东汉郑玄注、唐代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月立冬节,小雪中。”b、《月令72候集解》“十月节。冬,终也。万物收藏也。”c、清代李光地等撰《御定月令辑要》云:“霜降后斗指西北维为立冬。”d、清代的《三礼义宗》云:“十月立冬为节者,冬,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因为节名。”

2、立冬三候

立冬三候:“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zhi,野鸡;蜃,shen,蛤蜊。)

“初候水始冰”,立冬时节气温下降,水开始结冰。《礼记.月令》云:“孟冬水始冰,仲冬冰益壮,季冬冰方盛。”汉代刘安《淮南子》:“水向冬则凝而为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冬:“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

“二候地始冻”。《月令七十二集解》云:“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拆。”立冬时长江流域地面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黄河流域可下降到零下2——4度,土地表层开始冻结,但往往是是“夜冻日溶”。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说文解字》云:“雉入海化为蜃。”古代传说野鸡在立冬时飞往水中变成大蛤蜊。古人认为蛤蜊能“吐气为楼台”,叫海市蜃楼。明代黄道周撰《月令名义》说立冬时节“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3、立冬景象

经过了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萧瑟,到了初冬就是寒静。此时:山,一派冷寂;水,几度寒霜。

立冬时节,温度开始下降,北方朔风南吹,大地树叶飘落,漫山青草枯黄,一片萧索气象笼罩大地。《尔雅》云立冬:“雨雪雰雰”。古语云:立冬“其风惨以烈。”谚语云:“立冬一日,水冷三分。”立冬时节,降水变成雨、霰、雪、霜。由于冰霜雨雪的降临,大地没了春天的浓艳,没了夏天的旺盛,没了秋天斑斓,有的尽是冬天的肃杀。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方干(唐)《冬日》:“冻云愁暮色,寒日淡斜晖。”苏轼《后赤壁赋》云:“是岁十月之望……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崇岳(宋僧)“十月清霜重,临风彻骨寒。”赵重道(明《满庭芳.冬》):“霜瓦凝冰,冰檐悬溜,玄阴四匝垂云。朔风吹晓,到处雪纷纷。”这些诗、赋、词句写的就是立冬时节的景象。

冬天有肃杀、严冷、凄寒的一面,也有宁静、朴素、简约的一面。中国古代士大夫、才子佳人往往还能从冬天的冷霜寒风、白雪红梅中体味出一种别样的韵味。如宋代诗人紫金霜在《立冬》诗中写道:“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曹雪芹《红楼梦》49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写的就是贾宝玉、邢岫烟在洁白大雪中观赏尼姑妙玉的栊翠庵红梅的情景。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过纬度近50度,南北温差很大,气温表现不同。但总的来说,立冬时,南、北都开始降温,但还不太冷,往往是晴朗无风,常常还伴之以所谓“小阳春”天气,“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是也。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云:“初冬和暖,谓之十月小春。”立冬是秋、冬交替时节,常见景象是:红叶、黄叶还在飘舞,菊花仍在峭然绽放,田间的白菜、萝卜、菠菜、芹菜、雪里蕻也在生长。

也就是说,立冬仍有美景在,有诗为证:谢良辅(唐)《状江南.孟冬》:“绿绢芭蕉裂,黄金橘柚悬。”皮日休(唐)《初冬偶作寄南阳润卿》:“白菊为霜翻带紫,苍苔因雨却成红。”宋代范浚《初冬郊行》写得更美:“露花啼晚菊,风叶舞高梧。”

二、立冬农事、风俗与饮食

▲河北省唐山市农民在田间补种冬小麦。

1、立冬农事

立冬时节,地表夏季储存的热量还未完全丧失,还不太冷,天气时寒时暖、时冷时热、冷暖交替,这对越冬农作物有利,但由于立冬时节降雨减少,出现“旱助寒威”情况,这时庄稼既要防冻又要防旱。所以立冬农事还不少,看看民间谚语:“立冬天气冷,翻地不能停。”“立了冬,把地耕。”“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前。”“立冬节到,快把麦浇。”“季节到立冬,快把树来种。”“立冬种豌豆,一升还一斗。”“东北立冬,江南抢种。”……

北方要给冬麦、大棚蔬菜、果园浇水保墒,改善土壤水分。南方要抢种一些庄稼,如晚茬冬麦、移栽油菜。立冬还要兴修水利。《农事歌》云:“台田条田修地堰,挖沟修渠带打井。”“农田水利大开展,治山治水起开战。”

2、立冬风俗

古代立冬风俗很多,如:

▲立冬祭天大典

a、天子大祭。

古代立冬之日,天子出北郊,举行“迎冬”、“贺冬”、“拜冬”大礼。《礼记月令》载:立冬节气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冬于北郊。”《淮南子.时则训》云:“天子祈来年于天宗(天尊),大祷祭于公社(社坛)。毕,飨先祖。劳农夫以休息之。”在迎冬大典结束后,天子还要“赏死事,恤孤寡”(抚恤孤寡)、安社稷、赏众臣、赐棉衣、送炭火、发米粮。

b、民间祭祀。

民间也有一系列祭祀活动,包括祭拜地神和祖先。《诗经》记载,立冬时,人们打扫晒谷场,带着肥美猪、羊肉和酿造的美酒,双手捧起牛角觥(gong,酒器),到公堂祭祀祖宗,祝祖先万寿无疆。

c、“冬藏节”。

“秋收冬藏”。冬藏节是民间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一般在立冬时期举行。主要内容是收藏粮食后,家家举行各种仪式报谢天地、山川、神祇(qi,主要是社稷二神。社即地神;稷即谷神。)

▲绍兴立冬之日酿黄酒,祈求福祉。

d、沐浴掃疥。

“掃疥”,用菊花、金银花、各种香草煎汤洗身子,消除皮肤病菌,以防止得各种疥疮。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熙朝乐事》载:“立冬日,以各式香草及菊花煎汤沐浴,谓之掃疥。”

e、腌酸菜。

立冬家家户户腌酸菜。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对东京(开封)立冬时,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家家户户腌制酸菜的情景有生动描写。

f、回娘家。

出嫁的女儿回娘家送鸡鸭、猪羊肉等,以表一片孝心。立冬节气,少数民族还有很多民俗活动。

g、道教活动。

立冬日,与道教的农历10月15日的“下元节”往往重合,所以立冬节气还要加进下元节的一些习俗,如在道观的道场中诵经、斋戒等。

3、“立冬”饮食

“立冬”又叫“入冬”、“补冬”、“养冬”。谚语云:“入冬日补冬”,“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立冬后严寒将至,要进补,增加身体的蛋白质和脂肪,以补充身体的热量。所以立冬时节的饮食保养显得很重要。

补冬食谱很多,如:炖羊肉、驴肉、狗肉、姜母鸭、麻油鸡、鸡鸭合炖、虫草炖老鸦、杜仲炖鹌鹑、炖猪蹄、……鸡鸭汤、猪蹄汤、驴肉汤、狗肉汤、黄芪羊肚汤、鹌鹑天麻汤、海参虾仁汤,现在比较高级的餐馆有所谓“八珍高汤”、“十全大补汤”等,立冬时节,不妨奢侈一下尝一尝。

还要多吃其它肉类、乳类、蛋类、豆类、糯米、糍粑、海产品、山药。粥类有:人生粥、红枣糯米粥、高粱粥、二乳粥、黄鳝猪肉羹、岭南人还要吃荔枝、龙眼、板栗、蘑菇、莲子虾仁……

据清人让廉《京都风俗志》记载,在北方如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还有吃倭瓜饺子、荞面的习俗。“好吃不过饺子”,立冬、冬至都一定要吃饺子,这种习俗在北方尤盛。在山西、山东、陕西、河北一带立冬还要吃糕,即软谷(小黄米)、黍子(大黄米)等磨成黄米面,包上豆馅、糖,在锅中炸的叫炸糕、煎的叫煎糕。立冬在南方有各种做法的糯米糕、糯米糍粑,以及一系列“补冬”饮食。

三、立冬诗

1、立冬诗篇

文学史上有很多立冬诗篇,下面赏析6首。

a、元稹(唐)《咏二十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

蟾将牵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元稹“立冬”诗,写了立冬前的气候:即霜降时节已开始寒冷,渌水上已有轻冰。写了立冬三候的野鸡投水,化为蛤蜊。写了立冬景象:即傍晚皎月(蟾影)将出,雁阵飞残。写到了农事和防寒:即庄稼收藏,添制寒衣。……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明白如话。这就是有名的“元白体”的风格。(唐代元稹、白居易的通俗浅近的诗歌风格。)

b、张无尽(宋)《立冬日》:

己亥残秋报立冬,新新旧旧迭相逢。

定知天上漫漫雪,又下人间叠叠峰。

无意自然成造化,有形争得出陶镕。

夜来风声西北恶,拗折庭前一树松。

(陶镕,陶铸熔炼。)

诗说:今年的残秋霜降之后,就是立冬节气,两节气叠加,相继到来。天上漫漫雪花飘落人间,覆盖了层峦叠嶂。自然界那天然创造的雪花,降落大地山川,宛如陶铸熔炼世界一样(打扮世界)。夜来西北风呼啸而来,折断了庭前一株青松。此诗娓娓道来,平实自然又明白如画,写出了立冬时节的风雪和银装素裹的山川。

c、文珦(宋僧)《立冬日野外行吟》

行吟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僧人笔下的立冬,又是另一番景色:秋冬相交,天水澄清;海上的彩虹,渐渐在消失海湾;林中的宿雁,纷纷飞下塘坳。天气晚了,夜幕降临,乘月归去寺院吧!在月色中,轻轻敲响那沉寂的寺院松门。这不就是前人说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吗?!(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

d、陆文圭(宋、元)《立冬》:

黄花犹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舂。

(“边思”,戍边将士的乡思。“寒角”,军中的吹的画角。“相”,同向。“晚舂”,傍晚舂谷物的碓舂之声。“舂”,用杵臼搗谷物皮壳。)

此诗说:立冬时节,斗霜迎寒的黄菊还带着露水,在那里摇曳;绚烂惨淡的红叶纷纷飘落,随风飞舞。边疆的将士面对荒寒苍凉、萧瑟凄冷的初冬,想起了家乡,吹起了悲怨哀伤的军中画角。而内地农村的村歌俚曲,则和着傍晚碓舂之声唱响。此诗写景如画,韵味悠然。有边塞况味,又有田园情趣。

e、仇远(元)《立冬即事二首》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这首小诗写道:立冬时节,细雨已凄生寒意,但严霜还未降临。庭前的木叶已是半靑半黄,快要凋落了。诗人忽然见到一树梅花开放,诗人好奇地发问:小春(农历十月)刚刚来到,什么地方的梅花已经绽放?诗人对开放的早梅发问,别有意趣。

F、王稚登(明)《立冬》: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诗人笔下:秋风劲吹,庭柯萧瑟,黄叶丹枫,客里走过。一点禅灯,孤寂清冷,半轮残月,凄凉惨淡。诗人感到:今宵的寒冷,比昨夜更甚。此诗的点睛之笔是一点禅灯,半轮明月。这正是佛门禅家欣赏的空寂、幽静、清净、孤独、凄冷的禅境。

2、立冬诗句

立冬的诗句很多,录10句供人们欣赏:

紫金霜(宋)《立冬》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沈说(宋)《次韵古愚立冬日观菊》:

闲绕篱头看菊花,深黄浅紫自窠窠。

周南(宋)《十月十日立冬》:

立冬前一夕,聒地起寒风。

朱翌(宋)《十月十四日立冬菊花方盛》:

正似花重九,休论月孟冬。

葛绍体(宋)《烟雨馆立冬前一日》:

已过重阳种菊花,流连秋色带霜花。

陆游《今年立冬后菊方盛开小饮》:

一醉又驱黄犊出,冬晴正要饱耕犁。

张煌言(明)《舟行立冬》:

江声浮碧落,海气混玄黄。

(玄黄,即天玄地黄的天地之色。)

陶安(明)《立冬》

乍寒冬气应,此日电雷收。

潘希曾(明)《立冬日有怀京师诸友》:

东皇消息到江梅,鼓吹郊迎晓色开。

郭之奇(明)《念八立冬作秋怀诗三首》:

离离碧涧松,郁郁幽岩草。

文末,引录一首“九九歌”。立冬标志冬天到来,而“九九歌”恰恰概括了冬天6个节气的景象,历来传盛不衰,引录供人们赏读。“九九歌”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北宋开始流行。中国南北的“九九歌”有多种,流行最普遍的是北京地区的“九九歌”。歌曰: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随节气读诗歌立冬及立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