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原名大庸,是古庸国所在地。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先民就已开始在澧水两岸繁衍生息。到了尧舜时代,“舜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于是中国历史上便有了“南蛮”一说。公元前年秦始皇设置郡县,张家界一带属黔中郡慈姑县,县治在慈利县官塔坪(即今蒋家坪乡太平村)。三国吴景帝永安六年(公元年),嵩梁县被命名为天门山,设置了天门郡,至两普、南北朝,均属天门郡溇中、临澧县。
年明朝设置大庸县,清雍正十三年(公元年)设永定县。
年解放后至年,慈利县属常德专区,至年底,大庸、桑植为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所管辖。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省辖地级市大庸市。年4月,地级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张家界市因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在国内外闻名遐尔而得名。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去贵高原隆起与洞庭湖沉降区结合部,介于东经度40分至度20分、北纬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间,东接石门、桃源县,南邻沅陵县,北抵湖北省的鹤峰、宣恩县。市界东西最长公里,南北最宽96公里。全市总面积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5%。
张家界市地貌构造复杂,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为世界罕见。城市地势西北高,沿澧水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自贵州云雾山分支,入张家界市后又分成三支山系贯穿城市全境。张家界市境内山峦重叠,地表起伏很大,最高点海拔.4米,最低点海拔75米。
市境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势西北高,沿澧水倾斜,中部沿澧水两岸呈北东向缓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递降。武陵山脉自贵州云雾山分支入张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来凤龙山入市辖桑植县历山,桂英山,青龙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红溪山,朝天山,青岩山,茅花界。南支行于澧水,沅水之间,有七星山,崇山,天门山,延入慈利县的大龙山,天合山。三支均到东到洞庭湖冲积平原而消失。
张家界以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闻名于世。以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两个自然保护区组成的武陵源风景区面积达平方公里,区内以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主体,集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泰山之雄于一体,藏赂、桥、洞、湖、瀑于一身,有“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山”之美称。
张家界更是生物资源的宝库,区内有木本植物科属种,脊椎动物种。其中有国家级保护植物56种,国家级保护动物40种。珍奇树种有银杏、珙桐、红豆杉、樱花等;名贵药材有灵芝、天麻、何首乌、杜仲等;珍稀动物有娃娃鱼、独角兽、苏门羚、华南虎、云豹、猕猴、灵猫等。
张家界市森林资源丰富,全市有林业用地面积亩,占71%。森林覆盖率达64.61%,名列全省第一。城市实施了“美化、亮化、净化”工程,人均拥有绿地1.55平方米,是理想的生态旅游区、国际度假区。
张家界地处北中纬度,属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寒期短,四季分明,历年平均日照、气温和降水量分别为小时、16度和毫米左右,历年平均无霜期在天至天之间。这样的气候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但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境内气候复杂多变,干旱洪涝、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也比较频繁。
春季(3/5月)气温:5.8℃,11.4℃,16.1℃春天妖冶而如笑-灌花、踏青
夏季(5/8月)气温:19.7℃,23.3℃,22.2℃夏天苍翠而如滴-避暑、漂流
秋季(9/12月)气温:17.9℃,13.9℃,8.7℃秋天明净而如洗-赏果、登高
冬季(12/2月)气温:3.4℃,0.7℃,1.3℃冬天素洁而如睡-赏雪、寻梅
张家界市区海拔米,景区平均海拔米,由于此差异,昼夜温差可达10℃
在张家界市内,分布着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达70多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50%弱。少数民族中以土家族人口较多,其次是白族、苗族和回族。此外。还有少数满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人。现就土家族、白族和苗族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土家族
土家族,通俗的解释,就是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古代称“巴人”。据有关史料记载,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边界,一直居住在长江、沅水之间,从来没有全面性搬迁过,是一个很稳定的民族。作为族称的“巴人”,曾经是一个多部落的统一体,其祖先一般认为是今鄂西的巴东、建始地区的“南猿人”以及长阳地区的“长阳人”。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早在尧舜时代,长江,汉水以南就有了“南蛮”的生存与繁衍。
到了汉代,称巴郡南郡蛮、武陵蛮、娄中蛮、澧水蛮与中沔蛮(屠山蛮)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称武溪蛮、西溪蛮、天门蛮、黔阳蛮、建平蛮等。
隋代称“岳左”。
宋代称北江诸蛮。《宋史·蛮夷传》称蛮区人为土民、土蛮、土官等。
明清两代称土夷、土蛮、土家。
到了明未清初时期,才出现“土家”与“客家”之汉语称谓。所谓“土家”,是相对于“客家”而言的,而所谓“客家”,又主要是指汉人而言的。“土家”意为“本地人”,“客家”则意为“外来人”,只有较多的汉人移居到土家地区以后才出现。
本来,土家族自称“毕兹族”,古代巴人也是这样自称的,但“毕兹”不等于就是“本地人”。“毕兹”是土家族的自称,是古代就有的,而“本地人”是后来较多的汉人移居到土家族地区以后才出现的汉语称谓。
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生活在张家界市的土家族,因武陵山而益增其勇,而武陵山又因土家族而愈显其灵,真所谓物华天宝而人杰地灵。
白族
白族,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汉语就是“白人”的意思。白族的先民史称“泊填”、“叟”、“爨”、“西爨”、“白蛮”、“白人”、“民家人”等。
白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大理一带。居住在桑植与天子山一带的白族,则是从云南的大理国。据有关史料介绍,早在年,蒙古军占领了云南的大理国,强征了一支“寸白军”,进攻南宋。
这支“寸白军”里有三个白族兄弟,分别名叫钟迁一、谷均万、王朋凯,因为他们三个人对蒙军不满,又厌恶战争,因此就逃离了军队而流落到了江西,后迁到湖南洞庭湖。他们又溯澧水而上,在桑植定居下来并繁衍生息。当时的三个人,经多年的繁衍,到现在已发展到近万人了。
解放以后,经过几十年的调查研究和清理族源,于年秋天正式成立了七个白族乡,终于实现了白族的民族自治。桑植的白族人虽然来自远方,但他们的一些风俗习惯同云南大理一带的白族大同小异。白族的语言基本上是说汉语,汉文早就成了白族人的通用的文字。因为白族人长期同汉族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
白族也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它不但在历史上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如参加年震惊中外的“镇南大捷”和年4月的剑川武装起义等,同时,还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如屹立在大理的崇圣寺,金壁辉煌,剑川石宝山的石窟与鸡足山的古建筑群,也颇具艺术特色。
著名的爱情史诗《望夫云》与民间故事《美人石》与《蛇骨塔》,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每年大理的“三月街”,更是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同时又是进行商业活动的盛会,招来不少国内外游人。
苗族
苗族,自称“壮”、“蒙”、“摸”、“毛”,也有称“嘎脑”、“果雄”、“带奥”、“笼儿”的。
苗族,在民族大家庭中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苗族的先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以及“荆楚地带”,后来他们沿洞庭湖溯水而上,慢慢到达湘西和黔东一带,然后在这里定居下来,生息、繁衍。
根据史料记载,苗族在周秦时代称为“蛮”,汉代移居湘黔以后,又被称为“五溪蛮”、“长沙蛮”。元代封建统治者在湖南苗族地区设置“五寨长官制”,在贵州苗族区设置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以加强对苗族人民的统治。
到了清代,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任命流官,清查田土,征收赋税,调查户口,统一设立府、厅、州、县、进一步加强了对苗族人民的统治。这使许多苗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长期掐扎在死亡线上,终年不得温饱。苗族人民真正翻身作主,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得以实现。
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历史上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如汉武帝十三年(公元37年)“武陵蛮精夫相单程等,大寇郡县”,极大的震撼了封建统治王朝;
清乾隆六十年(公元年)暴发了苗族与土家族人民联合参加的“乾嘉起义”,先由贵州松桃厅苗族领袖石柳邓和石乜妹(女)发动,接着湘西花垣黄瓜寨的石三保,凤凰厅野堡寨的吴陇登和苏麻河的吴半生以及吉首坪垅的吴八月和三岔坪的吴连举纷纷响应,声势浩大,斗争勇猛,打败了清军多次进攻。
这次起义军斗争共进行了13年之久,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国民党统治时期,湘西苗族、土家族人民又一起坚持斗争,废除了自清嘉庆以来盘剥湘西人民多年的“屯田”制度,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在长期的斗争中,苗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风俗禁忌
●张家界人最忌“三十六”,“人满三十六,喜的喜,愁的愁”,“三十六,栽跟头”,故不论男女,必做三十六生日冲煞过关;凡日常生活中,偶碰上三十六(数字、排号等)那便是不吉利表现。
●出门看时日,“七不出门八不归,逢九出门空手回”;“上山莫捡鹿,下河莫捡鲤”;出门捡到鞋兆头好,意在“向上提拔”;捡手巾不好,说是布。
●木匠的码板坐不得,铁匠的砧子敲不得,阉匠的羊角吹不得,戏子的衣箱靠不得,农家的撑架踩不得(欺主)。
●孕妇不能给新娘铺床,孕妇不能打蛇,说孩子出生后唾舌子,怀孕期间屋里不能砍削钉丁,怕孩子出生破相。
●瓦窑前忌说红,乘船忌说沉;戏班称伞为撑子,忌一个伞字(与散偕音)。
●初一早牲畜进屋,兆“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穿孝服”
……凡此种种,不一而定。了解地方民族风俗习惯,您会增长许多知识;或者说,您会减少许多麻烦的……
令人费解的当地禁忌土家人
“36禁忌”
土家人最忌讳的数字是36。在土家人心目中,36这个数是个“劫数”,甚至连3斤6两、3元6角、3尺6寸等数字亦在禁忌之列。如记序号,当排到35后,便又从第一开始记。一生中,最怕36岁生日。
届时,要穿上红布内裤,或扎一条红腰带,据说如此可以禳解掉36岁所带来的煞气。民谚云:“三十六,接跟头,人到三十六,不打官司要卖屋。”有的人到了36岁这一年,邀请亲友,摆设宴席,提前贺生祝寿,来宾们要在主人屋内放鞭炮,以避煞气,席上,亲友们还要向过生日者祝贺一番,以求吉祥。
交际禁忌
土家人对外族人忌用土家语,忌用粗话、鄙话和不礼貌语言;晚辈对长辈忌直呼姓名、平辈呼叫姓名忌不带姓,男女之间忌呼“逮、喂”;晚辈对长辈忌呼“逮、喂”;忌长声呼叫,如“啊——”;
有病人忌说“不高、不长、死、亡、完了”等语;有人去世,忌直说“死亡”,而改用“作古”、“归天”、“走了”等替代,对生意人忌说“折、亏、损、耗”等字。忌男女同坐一条板凳或相对坐视,忌男人触及女人腰部。忌遇见别人时或当总别人面吐口水。忌留胡子。婚嫁喜庆之际,不准说“分开、分离”之类的话,更不能谈丧葬之事,否则,认为会带来灾祸。
出行忌讳
旅行忌七、九日出门,忌八日起程归家,建间称“七不出门八不归,逢九出门惹是非”。土家人还认为,农历一月、四月、七月、十月的蛇日,冬月的鸡日,三月、六月、九月的牛日,均为“红煞日”,忌出远门。有“出门遇红煞,一去不归家”之说。人们出门走亲访友或办事,最忌讳遇到的第一个人是妇女,若是遇见,则不宜出门,等至第二天再出门。若第一个遇见是男性,第二个是女性,则不忌。
摸头禁忌
土家族男子严禁别人触摸自己的头,无论善意的或其他什么原因。唯自己祖父母、父母除外。谚云“男儿头、女儿腰,只许看,不许挠。”俗信,摸男子头,是侵犯男子汉的尊严,再好的朋友,也必须严守这一禁忌,否则会使友谊化为仇怨。
兆头禁忌
1、如遇日蚀或月蚀,便认为国家有乱、人民有灾,要敲锣打鼓相救。
2、认为乌鸦叫有人死或遭凶事;半夜鸡叫会有火灾和盗贼。
3、忌打喷嚏,认为背后有人说自己的坏话,或是用巫术害自己。所以土家人要随即咀咒:“好人讲我好心肠,歹人讲我烂牙框。”即可消祸。
4、忌梦象,梦清水要泪洗面,梦白布要戴孝,梦小孩要防贼;梦鸡、鸟、小鱼有口角,梦跳坎有病灾,梦上山有好事,梦下坡要背事......
动物禁忌
1、忌乌鸦叫,凡乌鸦清晨在屋脊上鸣叫,或飞在人的前面、头顶上盘旋鸣叫,并且你赶开后,又重新飞来叫,人们便认为是祸事开头的不吉利之征兆,每当人们遇此事,便当即顿足痛骂:“短你的命!”随即吐痰或唾沫一口,以此消除凶灾,化凶为吉。
2、忌闻杜鹃嘀鸣,每年春天,阳雀开鸣,若人厕时第一次听到阳雀鸣叫,则认为不吉利,必须进行禳解。其禳解之法是闻者(倘若年幼,须由母亲代为禳解)装扮成乞丐,出外乞食1-3天,讨得米,须在不闻鸡犬之声的野外煮熟食之,方可消灾。土家人还以杜鹃偶氮染料啼鸣之声以占卜自己一年的运气之俗。若睡在床上初闻杜鹃啼叫,是大吉大利,若在行走之际或者劳动生产之际初闻,意味自建将一年劳动奔波。
3、忌闻猫头鹰叫,在土家人心目中猫头鹰属不祥之鸟,尤其忌讳听到其鸣叫,相传听到猫头鹰叫村上就会死人。
4、忌见蛇相缠,所谓蛇相缠即蛇交尾。相传人若见之,必遭灾祸。其禳解之法有二:一是赶快将自己外面的一条长裤脱下,罩于自己的头上或罩于蛇缠处。二是嫁祸于人,而若有同伴,立即呼唤同伴姓名,若对方答应了,则灾祸将降临于应者之身。
然而一般情况是见者用石头或木棍将两条蛇打死,即可消灾。也有不打而用语言化解词曰:“祝你成仙上天庭,祝你绞绳穿铜钱”;土家族化解词词曰:“是龙的升天,是蛇的钻草,是人的发财”
5、大年节牲畜进屋,兆“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穿孝服”;野貉入屋,鸡上树,狗上屋,无灾必有祸,不死脱层壳;凡外出做买卖或说亲,听到乌鸦叫,谓不吉利,必返。
旅行禁忌:旅行忌七、九日出门,忌八日起程归家.民间称“七不出门八不归,逢九出门惹是非”。土家人还认为,农历一月、四月、七月、十月的蛇日,冬月的鸡日,三月、六月、九月的牛日,均为“红煞日”,忌出远门。有“出门遇红煞,一去不归家”之说。人们出门走亲访友或办事,最忌遇到的第一个人是妇女,若是遇见,则不宜出门,等至第二天再出门。若第一个遇见者是男性,第二个是女性,则不忌。此俗带有轻视妇女之陋习,现已废止。
张家界少数民族习俗
哭嫁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够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少许的苗族也是哭嫁的。不过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哭嫁歌
张家界风光[6]
《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按照习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直到姑娘的声音哭嘶哑为止。
《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则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的,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如姐妹对哭唱: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
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
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
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
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
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
妹:“梭罗树来台以台,望姐心里多宽怀,
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
同姓婚规
土家族在同姓为婚的问题上十分谨慎,仅限于同姓不同宗或五服以外的通婚,五服以内通婚为大逆。事实上,即使是符合土家婚规的同姓婚姻,也还是不能为大多数土家人认同。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是比较自由的,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即可结为夫妻。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自由恋爱,结为终身伴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包办婚姻,清乾隆《鹤峰县志》载:“至于选婿,由祖父母、父母主持,不必问女子愿否。如女子无耻,口称不愿,不妨依法决罚,一与聘定,终身莫改。”
赶年
土家族团聚过年有其独特的习俗:若腊月大则二十九过年:腊月小则二十八过年。土家人把提前一天过年称之为“赶年”。
命字
命字:俗称取号,男子多用朱漆金字木匾迎亲,迎亲前一日,亲友鸣鼓奏乐将木匾送至新郎家中。父亲率新郎拜领,谓之拜号匾,拜毕将匾悬挂于堂壁,谓升号匾。升号匾要三吹三打,鸣炮奏乐。鸣炮后,设筵堂中,挑童子九人加新郎共十人,叫做“陪十兄弟”,并且称十人中新郎为“状元郎”。
九子鞭
九子鞭又叫“天神鞭”,流行于汉、白、土家各族民间,尤以白族人民最为喜爱,他们把幸福、吉祥寄托于神灵,为取悦神佑,伐深山紫竹,竹顶开孔,内置九枚铜钱,鞭长约1米到1.5米左右,大小以本人手握为适,饰以花穗赤绸,紫里带红,十分醒目。
打九子鞭既可独舞,又可群舞,少则一人,多则上百。表演者手握鞭杆,伴着唢呐不停舞动。方法有单手拍,双手舞花,盘绕。时而在脚外侧或内侧拍打,时而又在肩上臂上轻敲,动作优美而粗犷。鞭杆舞动,古钱相擦,发出的响音富有韵律节奏,颇为动听。动作有“天女散花”、“姊妹相会”、“雪花盖顶”、“拦门左右”、“螃蟹夹草”等。
土家祭祀
土家人祭土地神,是为了祈求作为一方之主的土地神保佑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也保佑一村人平安、驱邪护村。土家人对土地神十分虔敬,凡土家族地区每村每寨都有一个或多个土地庙,随处可见。土地庙形式多种,有用大理石精心搭建的,也有用四块粗毛板搭建的简易庙或依山洞岩屋而建的土地庙。
高花灯
高花灯是流行于永定沅古坪一带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时,十二人至十四人不等。配有锣、钹、唢呐、鼓等乐器。每人手中拿一盏纸扎灯笼,内点蜡烛两根,顶扎一木偶像,用五色纸剪成戏文故事如“八仙”、“瓦岗寨”,“梁山英雄”之类。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摆手舞又名“社巴”,整个活动以祭典舞蹈、唱歌等为表演形式,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内容。
祭礼仪式毕,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土人作战前跳此舞以助长士气。摆手舞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跳摆手舞击大鼓、鸣大锣,气势宏浑壮阔,动人心魄。舞蹈时双手呈同边摆动,踢脚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意境生动。摆手舞不仅是民间一种娱乐和健身性质的体育活动,亦是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正是“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袂缓行歌。
鼓锣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呓嗬。
三棒鼓
三棒鼓,唐代称三仗鼓,约于明代传入本境,并逐渐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每年春节,艺人们结伴走村串寨拜年,表演对象不分贫富,户户必到。如遇贫寒之家,表演者将别家赠送的礼品相送,意在人人过节欢喜。
充分体现出土家人热情好客,心地善良的民族性格。对加强民族间团结有一定的作用。三棒鼓通常由三至五人组成,一人击鼓唱词,一人锣鼓配乐,一人耍花棒。花棒三根,长一尺,舞者左右各执一根,将另一根抛在空中,左右开弓,击打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
情歌
土家族的未婚男女定情都是通过对唱情歌来进行的。据说,在集市上,许多小伙可以同时向一位阿妹唱起情歌,如果阿妹对哪个小伙有情,就会请他送自己回家,在相送的路上双方会互相通告各自的家庭住址等情况,如果双方都有意,分别时就定下再次约会的时间地点,并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情歌对唱。
在三年的对歌中,小伙要通过土家族特有的爱情民歌和抒发自己对阿妹的想望、爱慕、忠贞不移的自编歌词来感动阿妹。在阿妹被打动,同意了这份婚姻后,阿妹就用唱歌的形式来回答对方,然后再找媒人到双方家庭去说媒。虽说是三年对歌,但不是每天都要唱,主要是在集市、俩人约会、媒婆提亲、相亲、到对方家串门等时唱。
当然,俩人约会的时间越多唱的情歌也就越多。特别是约会时,俩人从各自家出门时就要开始唱情歌,在路上歌声不能断,直到俩人约会的地点。约会时,俩人也大都是用唱歌来交流情感,抒发怀念之情,表白自己的爱情。约会后还要各自唱着互相思念、留恋的情歌分别。
陪嫁床
土家族的女儿出嫁,娘家最重要的陪嫁物品就是一张雕刻精美的木床。这张床名叫“滴水床”,主要是因为出嫁的女孩要坐在这张床上哭嫁,哭出的眼泪都落在了床上,因此叫做“滴水床”。
陪嫁床是一张十分精美而又昂重的床,做床的木料是用贵重的檀木或楠木。床的外型好象一间土家族的木屋,有顶有墙,正面用三层木版装饰而成,从外数第一层雕刻着屋檐,第二层雕刻着房门,第三层才是床棂。
床的装饰板上不但雕刻着日、月、山、水、花、草、树木,还雕刻着象征平安、长寿、幸福、友爱、和睦的神灵和**;雕刻着《西厢记》、《红楼梦》等代表爱情的故事;雕刻着土家族男人耕作、狩猎和女人织布、抚养儿女的生活场面。
陪嫁床集中表现了土家族人高超的木雕艺术,精湛的雕刻技术,也是土家民族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精美绝妙的雕刻佳品。据说这样一张床一个手艺高超的木匠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又给它取名叫做“千工床”。听说这种床在市场每张价值十万多元人民币。
生育习俗
土家族人生育的习俗也是非常特别和独到的。当孩子出生后,孩子的父亲就要到岳父家去报信,如果生的是男孩,就拿上一只公鸡,如果生的是女孩,就拿上一只母鸡,还要带上一百个染红了的鸡蛋。
娘家人一看到拿来的鸡便知道生的是男孩和女孩了,娘家接到报信后就要送给女儿家一头牛,六十斤食用油和五十斤大米。这可能是对女儿婿的奖赏和对女儿生活的补贴吧,所以土家人说生女儿只赔不赚。
土家族的小孩出生后,首先要用杜仲叶子熬的水给孩子洗浴,据说孩子经过杜仲水洗浴后可以少生病,身上不生疮疖。洗浴后,就要给孩子称体重,称体重的方法更特别,不是用秤,而是用扁担和箩筐。
扁担两边担上箩筐,一边的箩筐里放上孩子,一边的箩筐里放上一块同孩子体重相同的生铁,而且这块与孩子体重相同的生铁要放在孩子的床下,用红布包着保管好.
当小孩满月后,就要炮烙孩子的脚,炮烙就是用烧热了的东西烙孩子的脚底板,开始用烧热的木板烙,再后用烧热的瓦片烙,最后要用烧热的铁板烙。虽然孩子的脚底板被烙得发炎溃烂和脓肿,但家长决不会心软,会把孩子的脚烙得达到要求为止。
因为土家族人常年生活在大山峻岭之中,就必须有一双能穿山过涧,不怕石砾和荆棘的铁脚板,所以土家族人都要练成铁脚板。据说,贺龙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就有一支由土家人组成的铁脚板部队,这支部队在行军、打仗、长征中始终都走在了前列。
张家界人过年,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
有句话可以证明: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四,是土家过小年。这天在土家的风俗中,不亚于过年。这天也是祭奠灶神的日子,表示来年天天有好吃的。老板子讲(土话讲的)滴有句话:灶王本姓张,骑马跨着枪,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腊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腊月二十五、六
腊月二十五、六,是扫扬程(灰尘),清洗家什的日子。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将房屋的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并将家里各种各样的东西洗洗、擦擦干净。寓意着将今年的晦气、不好的事扫地出门,迎接一个红红火火的好来年。
腊月二十八
腊月二十八,打粑粑。这天邀上几家邻居一起,来打粑粑。在土家的风俗中,打粑粑一般不单独进行,因为几家聚在一起,人多,热闹,办事效益高。土家的粑粑,个个只有小碗口大,圆圆滴,表示全家团团圆圆。土家粑粑主要用于,过年时招待登门的客人,也可以用于拜年时的礼物等。
腊月二十九
腊月二十九,土家的这天,主要是在家洗猪老阔(猪头)、腊肉,杀鸡、杀鸭、宰羊等等。二十九这天,土家的习惯都是要把家里好吃的东西,全部煮好,炒好,炖好,一般都要忙到半夜里,只等年三十早上起来吃。
年三十
过年这天,土家人有个习惯,就是早早起来,将年饭办好,然后跑到外面放鞭炮。鞭炮放的早,证明这家的年饭已经开始哒。过年这天,小孩不许哭,不许港(讲)不吉利的话,如:死、去、拐哒、浪门搞呀......等等。
再就是,过年这天吃饭时,不许喝汤,港过年喝汤哒,办什么事都肯落雨。
三十过年这天下午,土家人都有送亮的风俗。就是下午吃了饭,早早地去给死亡的长辈,亲人去送亮(祭拜)。一是表示对死去的人一种尊重;二是过年哒,亲人来看看他们,给他们送点祭品,让他们在九泉之下不寂寞;三是深深怀念以过世的亲人。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这天,土家人都有比起早床的风俗。怎么比呢?就是看谁家的鞭炮放的早,鞭炮一响,迎接新的一年真正开始。这天,也不许扫屋,不许倒水,扫屋表示将吉利东西扫走哒;倒水表示将财喜倒出去哒。
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预祝新年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正月初二
丈母娘、舅舅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正月十五
闹元宵,看花灯是张家界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张家界市是多民族聚居区,在漫长的繁衍、发展、承传过程中,在原始险恶的生存环境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性格和风俗习惯。
上刀梯,又称上刀山,是苗族人民的传统习俗,每年赶年场或重大节日如“四月八”“赶秋年”等,都有勇士表演上刀梯。想去湘西旅游的朋友一定不要忘了观看独特的苗族习俗“上刀山”哦。
表演者赤脚,着民族服装,双手抓住刀刃,双脚踩着刀刃一梯一梯往上爬至顶上,吹响牛角,然后一梯一梯地下来。上刀梯者须有深厚的武功基础,上刀梯前运气“涌泉”和“劳宫”穴,年5月首届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上刀梯被列为表演项目。流传至今的苗家刀梯会的壮观场面,不得不让人佩服苗家人的智慧和勇敢。
土家族吊角楼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