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又名田七,为伞形目五加科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江西、四川等地。同名中药材三七是以植物三七的根部作为药用部分,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仆肿痛。自古以来就被公认为具有显着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功效,具有“金不换”、“南国神草”之美誉。因常在春冬两季采挖,又分为“春七”和“冬七”。由于三七同为人参属植物,而它的有效活性物质又高于和多于人参,因此又被现代中药药物学家称为“参中之王”。清朝药学着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癀”,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此外,在南方某些地区,三七也表示人死后的第二十一天。通常在三七那天,亲人都会对死者进行拜祭,以示悼念。
三七属多年生草本,高达60cm。根茎短,茎直立,光滑无毛。掌状复叶,具长柄,3~4片轮生于茎顶;小叶3~7,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边缘有细锯齿。伞形花序顶生,花序梗从茎顶中央抽出,长20~30cm。花小,*绿色;花萼5裂;花瓣、雄蕊皆为5。核果浆果状,近肾形,熟时红色。种子1~3,扁球形。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喜温暖而阴荫湿的环境,怕严寒和酷暑,也畏多水。土壤为疏松红壤或棕红壤,微酸性;年平均气温16.0~19.3℃为宜。生长期间若气温持续3~5天,在30℃以上,植株易发病。栽培地宜选东坡,坡度5°~15°为宜。在低洼地种植易发生根腐病。本品属于含糖类,受潮易发霉、虫蛀,但干燥货品耐储存,最长可达十年之久。三七的生长对土壤和气候有极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七不能连种,栽种过三七的土地必须经过至少10年的休整才能够再次种植。
三七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四十种大宗大药材品种之一,距今已有多年的应用历史,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三七自古就有“止血神药”的美称。由于三七独特明显的功效,近年不断被拓展用途,保健、化工、医疗用量持续上升,尤其是我国进入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相关研发产品层出不穷,且需求量巨大,云南白药集团,天津天仕力、广州白云山、玉溪维和、珍宝岛制药、上海华宇等制药企业都是三七的大用户代表。目前年需要量已经接近吨,用量仍处于上升趋势。三七9月份为产新旺季,为阴性植物,喜散射光,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温凉的气候,对空气湿度、土壤含量、土壤水分有严格的要求。生长周期长,休眠期短,一般生长三年,其中育苗一年,定植两年后采挖。三七11-12月种子成熟,一般随采、随处理、随播种,不宜久放,如果1-2天播不完,要妥善保存。一般情况下,三年生三七亩产-公斤,每亩可得三七花20千克,但如果遭遇旱、涝、虫病灾害,产量减少。三七从播种到采收的三年中,生产和生长环节很多,管理细节复杂,人力和资金投入大,从选地整地、除草和培土、淋水、排水、搭棚与调节透光度、调节湿度和温度、追肥、打薹、防治病害、虫害等一系列过程,三年所需投入成本近一万元。旱、涝、冻、虫病等灾害频发,生产难以保证。三七生长周期长,生产不稳定,气候病虫的影响更增加了生产的不确定性,用量在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