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81岁艺术家捐出年入万夜郎谷”的消息在网上不胫而走,成为贵州一大热门事件。
其实早在年,贵阳一个籍籍无名的地方就开始在国内外媒体上频繁出镜,其中包括BBC、CNN等境外媒体,很多人都是通过媒体才了解到,一位老人耗费20多年的时间在贵阳市郊的山谷中修建了一处艺术古堡,取名夜郎谷。
这个古堡“墙内开花墙外香”,一直以来备受文艺圈的重视,它曾是黔籍歌唱家龚琳娜和老锣举行婚礼的地方,后来知名歌手尧十三曾在此隐居,电影《送我上青云》也选择在夜郎谷取景……
修建夜郎谷的老人名叫宋培伦,如今已经年过八旬,他从50多岁起扎根贵阳市花溪区与贵安新区交界的一处深谷,用20多年的时间,指导当地农民在山林之中用石头垒起一根又一根的图腾柱。
然而,在耗费了如此多的精力并受到瞩目时候,年12月10日,宋老却跟贵州财经大学达成“夜郎谷艺术作品”捐赠意向,签署了捐赠备忘录。
“光是夜郎谷每年数百万元的门票收入,若按照15年期算,预计可达亿元;另外作为一件耗时20多年打造的艺术品,价值更难估量,这还不包括夜郎谷艺术作品下面的土地价值。”宋老说:“但是捐出夜郎谷,是这件艺术作品最好的归宿。”
20余年光景打造出“夜郎谷”
宋宇坚信,父亲宋培伦一直在做一件有情怀有意义的事情。
“在夜郎谷的建设初期,困难是外人无法想象的。”据宋宇回忆,香港回归那年,父亲开始频繁出入花溪一处深山老林,指导当地农民搭建古堡。
“我们家虽然住在花溪,但因为不通公交车,父亲每天要步行2个多小时去工作,运气好的时候能搭一段顺风车。那时夜郎谷还是一片荒野,没有人烟,第一批工人居住在河边的山洞里。”
宋宇说:“我的父亲因为在农村长大,对于这些艰苦并不在意,虽然已经50多岁,经常每天来回步行差不多5个小时也不觉得累,有时候他还会自得其乐的一路采集野菜。”
年,夜郎谷的工人们用石头搭建起房屋,宋培伦索性搬了进去,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但当时喝的都是河水,最开始也不通电。冬天因为是枯水季节,河道上游的水库有时会关闸不放水,宋老的夫人还要从花溪专门运水过来。
到了周边修建大学城的时期,更是夜郎谷最艰苦的时期,宋老的夫人吴萍回忆说,当时河水被建筑废料污染不能饮用,基本都靠她从外面运水进来;因为大学城的施工,夜郎谷的道路一度被挖断,几乎每天都要找新路进入;吴萍更难忘的还有铺天盖地的灰尘,“连叶子都没有一片绿的,沾满了灰。”
说起夜郎谷的建设,宋老的夫人吴萍颇有些无奈,她对记者说,当时她所在的工作单位改制后,接连受到开发产品失败、没有经营项目等致命打击,导致吴萍最终决定和宋老一起,全身心支持他打造夜郎谷。
当时宋培伦的女儿宋宇刚进大学,她说:“我慢慢发现,夜郎谷的建设已经成为整个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夜郎谷所在的地段,是宋培伦花费数万元从*武思丫村和花溪洛平村分别租赁或流转来的亩土地,流转时间40-50年不等,算下来到期还有16-26年。
宋培伦说,选择在花溪建夜郎谷并非一时冲动,他很早就为了寻找最佳建设点走访过黔南龙里等地。“在夜郎谷的附近,流传有古夜郎遗迹的传言,在一处当地人叫做斗篷山的山顶,甚至能看到古城墙,传说夜郎王的后代曾在此居住。”
宋培伦说,斗篷山那一片面积达亩,他因为经济实力有限,只好选择在家附近选一块地皮修建夜郎谷。
夜郎谷去年收入万元
说起宋老的身份,可以说是一位民间艺术家,他虽然没有上过正规的艺术院校,却从17岁起开始向各大刊物投稿漫画作品,其中包括《人民日报》等央级媒体;年,他与田世信、刘万琪创办了贵州第一个雕塑工作室——贵州艺术专科学校雕塑工作室,后来田世信、刘万琪均成为了国内知名雕塑家;53岁那年,宋老又和上百名民间艺术家一起被推荐去美国,在“锦绣中华景区”做中国民族雕塑,而此前他已经有过在花溪打造画家村的经历。在美国旅居一年多后,他又回国在花溪打造了灵山艺术村。
夜郎谷是宋老在花溪打造的第三个作品,创作灵感来自他的童年记忆,宋老说,他在遵义市湄潭县长大,那时候,经常看见大人们带着傩面具跳洋戏,所以夜郎谷的图腾柱看上去就像一张又一张的傩面具。
宋老还被称作“生态环境艺术家”,因为夜郎谷的建设用到了很多废旧物品,比如从惠水找来的残次泡菜坛、工地丢弃的废旧木板、附近烧锌工厂不要的旧模具等等,后来宋老接受采访也多次强调环境保护意识,他做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大地艺术”。
虽然夜郎谷是宋老的艺术作品,但为了解决家人和工人们的生计问题,宋老注册了“贵阳花溪夜郎谷喀斯特生态园”,办理了个体工商执照,从年开始收门票接待游客观光。
年-年期间,因为大学城的修建,导致夜郎谷道路中断歇业,不再接待游客。“这期间,为了让夜郎谷持续修建和维护,我欠下了多万元的外债。”宋培伦说。
虽然欠下巨款,宋培伦却不以为忧,果然年夜郎谷重新开放后,仅年夜郎谷就收入了多万元的门票收入,没过几年宋老就还清了外债,到现在,夜郎谷的门票收入都在逐年递增,年门票收入已达万元。
夜郎谷是艺术家的栖流所
大伟是一名版画艺术家,年前他因为种种机缘巧合来到夜郎谷,成为夜郎谷的一名房客。年,他和伙伴在夜郎谷的城堡顶端建起了工作室,一边画版画,一边制作手工作品。
“我是山东人,曾在贵阳开了10年的设计公司,来到夜郎谷后,被宋老的生活方式所吸引,索性关了公司来这里专心创作。”大伟说,现在他的收入主要来自手工作品的销售,虽然收入比以前低很多,但因为这是他喜欢的生活方式,反而觉得幸福指数很高。
“在我的眼里,宋老是个真正的艺术家,他不看重名望、地位、金钱,对哄他开心的人也不看重。”大伟说,有一次他听见游客问宋老,夜郎谷要是被推平了怎么办?宋老居然回答说再建一个。“那时他都是70多岁的人了,太有勇气,太有气质。”
像大伟一样,在夜郎谷房子免费使用,只需交水电费的艺术家还不少,其中就包括知名歌手尧十三。
安元书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她来到夜郎谷已经20年整,她在夜郎谷艺术环境的影响下,开始用蜡笔绘画,后来作品还被送到北京参展。“我以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是宋老的夫人吴老师教我写的,一开始我负责给工人们煮饭,后来看见很多学生来夜郎谷画画,把蜡笔丢得到处都是,我于是捡起来也开始画画。”
在她的作品里,能看到很多夜郎谷的景色,说起以前的夜郎谷,安云书一脸惬意地说:“以前夜郎谷背后都是刺槐、杜仲、青岗子,美得哦。”
捐赠只是想让作品保留下去
现在夜郎谷的面积并没有当初流转时的亩,随着城市扩容等种种因素,夜郎谷已经缩小到多亩,夜郎谷背后也没有了刺槐、杜仲、青岗子,取而代之的是贵州财大的各种建筑。
“我之前在花溪创作的两个作品,后来都没有保留下来,我希望夜郎谷能保存下来,不然将是此生遗憾。”
宋培伦说,他最早在花溪平桥附近建了一个画家村,想把画家吸引至此开展艺术沙龙,同时对沿河的水车水碾坊开展保护,当时画家村接待过不少外国友人;后来宋老又在灵山建起艺术村,因为遍布的图腾作品,还被当地老百姓叫做“*城”。如今,现代化建设让画家村和艺术村均不复存在,这是宋老最不能释怀的经历。
“我不抽烟不喝酒,不在意物质享受,不需要名车名表,我只想实实在在做一件事,在社会中留下痕迹。”
宋培伦说,把夜郎谷赠送给一墙之隔的贵州财大,将是保护自己作品最好的方式。“未来夜郎谷可以作为贵州财大的实训基地或文化研究基地留存,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不过对于宋老的决定,宋老说家人最初也不是很能理解,但考虑到夜郎谷的后续发展,一家人最后还是达成了一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陈问菩
部分图片由宋培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