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客家民谚有云:“日求三餐,夜求一宿xǐu”,“阎王催死不催食”,形象说明,在衣食住行中,客家人把饮食看作头等大事,而衣着打扮就退居其次了。那么,客家饮食文化有哪些突出特点呢?
一是米食为主,杂粮野菜为辅
客家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因此,稻米是主要粮食。但是稻米不能满足日常需求,经常是“番薯芋子半年粮”。也养殖鸡、鸭、狗、兔、猪、牛、草鱼、鲢鱼等作为肉类。
山区野生动植物多,客家人捕捉蛇、蛙、野鸡、野猪、山麂,也采摘野果、野菜(蕨菜、竹笋、苦斋、苦笋、血蕨)。因此呈现出“粗、杂、野”的饮食特点。
逢年过节,巧做各种美食。聪明的客家人善于把常见的大米、番薯、芋子、大豆做成各种精美的食品。比如用大米做成的年糕和各种粄,有米粿、灰水粄、苎叶粄、白头翁粄、泮糕(发糕);用芋子做成的芋子糕、芋子包、芋子饺。大豆制作出豆腐,用豆腐为主要食材,又可以做成几十种美味佳肴。
客家人做菜喜欢放葱姜、肉类用地瓜粉勾芡,是其特色。客家人喜欢吃香,不喜吃辣,但姜丝是经常食用的。姜丝微辣,可以避腥臊。番薯不但可以当粮食,提取出的地瓜粉能派上很多用场,粉蒸肉、蒸鱼丸、做兜汤、做肉圆、做珍珠丸都离不开番薯粉。办喜事的人家专门要讲好番薯粉多少斤、豆子多少斤!
二是喜欢熟食热食
客家老辈人常说:“有肉冇肉,洗净煮熟”。在客家人的观念中,食物一要洗干净,二要煮熟,才能端上饭桌,这种饮食习惯,极符合食品卫生。当然,这样也是有原因的。客家人住在山区,寒气较大,饮用水是山泉水、井水、竹根水,或是清晨从小溪挑回来的河水,因此,煮沸的水才放心饮用。江浙以及广东沿海发生血吸虫病,而客家地区却从不发生,这与客家人的熟食、热食不无关系。
客家菜的烹调方法多,汆、炒、炆、焖、焗;蒸、煮、煎、烤、炸,方式很多,目的就是要熟食、热食。即使光临客家饮食店,也是炉火熊熊、热气腾腾,让人觉得热乎乎的。
三是注重食补药膳
客家谚语:“晚吃萝卜早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夏吃鸭嫲冬吃狗”。就是要按时辰、节令注意食补。客家地区生姜很多,可以防寒暖胃,早晨多吃姜很有好处。就是客家妇女坐月子期间,也要准备许多姜粉,天天吃姜鸡、糖姜蛋米饭,坐月子才白白胖胖,母子健康。
客家人注重生活品质,药膳很多。做鸡鸭鱼肉菜肴时,不会单纯一种,而是添加相应滋补的中药材,如:香草根蒸猪脚、猪肚煲胡椒、杏仁百合蒸猪肺、天麻兔、玄参猪舌、杜仲猪腰、川贝猪脑,等等。
四是偏咸、偏油
客家人由于劳动强度大,消耗体力大,需要更多补充盐份和热量,因此,客家菜具有“咸、油”的特点。当然,在今天来说,则可能是其缺点了。#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