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生物多样性,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实际上,上海也曾是一座发现过许多新物种的城市,有不少动植物新物种在上海发现并首度命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上海的乡土物种逐渐减少。
近年来,在上海的生态实践中,“乡土物种”被频繁提及,也在不同尺度上得到应用。那么,对于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乡土物种好在哪里?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又有多大的产业潜力等待开掘呢?
记者:近年来,“乡土植物”被频繁提及,对于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而言,提倡乡土植物的意义在哪里?
上海高校智库“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上海对外贸易往来密切,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人类干扰频度高,上海成为外来物种较多的地区之一。而上海原生植物约有种,一些分布范围极小、数量稀少的植物正面临消失的危险。过去,外来树种引入的主要目的是景观美,大家对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考虑较少,其占比的改变会引起整个生态链中微生物、昆虫、鸟类的变化,甚至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原有的天然分布的植物种群,是“原住民”,是在物竞天择过程中生存下来的,非常适应本地环境比如土壤和气候等,因此成活率高,还能和本地其他动植物共生,成长成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维护成本也很低。???
另外,人和自然在千百年的和谐共生过程中,乡土植物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必备的生存条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一方居民形成特有的生活方式,形成特定的民俗甚至特定的审美。所以,乡土植物承载着和谐的社会关系、丰富的集体记忆和繁茂的文化传统,具有突出的地方文化优势。???
记者:目前,乡土植物在上海城市生态建设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研究院:一方面,乡土植物能促进环境敏感区的恢复和保护,如上海的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西部低山丘陵地带的森林生态系统,乡土植物的应用能模拟、恢复、再现其原生的植被环境,为野生动物、土壤等生态系统的恢复奠定基础,对不得已的破坏加以补偿。??
另一方面,乡土植物的应用能促进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维护自然斑块之间的联系。特大城市是巨大的高密度人群与人工建筑体的集合,在其周缘毗邻、内部镶嵌的自然斑块中,乡土植物群落为鸟类、昆虫等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形成“落脚点”和“庇护岛”。???
记者:未来,在乡土植物的开发及其应用策略上有哪些建议?
研究院:目前,上海也在努力恢复和重建乡土树种和原有优势品种,比如木荷、*连木、红楠、榧树、茂树、佛顶珠桂花、檫木、杜仲等,上海乡土植物的自身优势是不可忽视的。
但是,当前城市绿地的建设,其种苗的来源主要依赖于苗木市场的供给。而当前的苗木市场以大量速生、漂亮、吸引人眼球的植物种类为主体,乡土植物的种源和繁育缺乏基础。因此,对城市绿地近自然植被的恢复需要从种质资源的研究、种苗的繁育开始,才能打下好的物质基础。
尽管上海已开展园林中栖息地建设、乡土物种应用的初步探索,但是城市绿地乡土物种应用需要进一步实证与持续监测,需要持续支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明确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评判生态恢复理论或实践的成败,切实指导近自然园林的实践。
绿化、林业部门与相关部门还应该共同协作,联合发动自然保护、自然教育相关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建立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乡土植物的研究、保护、应用工作的长效机制,综合协调乡土植物物种保育、居民游憩休闲、科普教育等复合功能,将乡土植物多样性保护公益宣传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提质增效相结合,适当开展自然教育、生态旅游和康养等活动,打造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土地平坦、地下水位高、土壤偏碱等问题,导致在植物多样性上,上海比周边的亚热带地区营造难度更大。由于气候变暖、特大城市的热岛效应、高度集约化土地利用、人为活动干扰、小气候等因素,乡土植物的范围应该随之变化,为上海地区引进和增加物种提供条件。因此,在重视应用开发乡土植物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引进和试种更多经过实践证明能适应上海生态的植物种类,特别是新品种,提升植物的多样性和景观丰富度。
(研究院受访人员:张志国邹维娜贾丽王宏伟)
栏目主编:龚丹韵
本文作者:肖雅文
文字编辑:肖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