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总论..............................................................................................................................1
1.1项目概要................................................................................................................1
1.2编制依据...............................................................................................................2
1.3主要经济指标.......................................................................................................2
2.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3
2.1背景.......................................................................................................................3
2.2退化林修复的必要性..........................................................................................3
3.基本情况.......................................................................................................................4
3.1自然地理条件..................................................................................................4
3.2社会经济条件......................................................................................................6
3.3土地利用情况.......................................................................................................6
3.4森林资源现状......................................................................................................6
3.5退化防护林概况...................................................................................................7
4.项目编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9
4.1指导思想...............................................................................................................9
4.2编制原则...............................................................................................................9
5.项目建设规模与布局..............................................................................................10
6.修复方式与技术措施................................................................................................10
6.1修复方式.............................................................................................................10
6.2技术措施.............................................................................................................10
7.种苗组织设计...........................................................................................................16
7.1种苗来源.............................................................................................................16
7.2种苗质量.............................................................................................................16
7.3苗木需求量.........................................................................................................16
8.项目建设期限及进度安排......................................................................................16
9.投资预算与资金来源................................................................................................17
9.1投资预算.............................................................................................................17
9.2资金筹措.............................................................................................................17
10.项目组织管理...........................................................................................................18
10.1组织机构...........................................................................................................18
10.2项目管理..........................................................................................................18
11.效益评价...................................................................................................................19
11.1生态效益..........................................................................................................19
11.2经济效益...........................................................................................................19
11.3社会效益..........................................................................................................19
12保障措施....................................................................................................................19
12.1组织保障...........................................................................................................19
12.2宣传保障...........................................................................................................20
12.3资金保障.......................................................................................................20
12.4责任保障...........................................................................................................20
沙湾县年度退化林修复项目
作业设计
1.总论
1.1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年度退化林修复项目
1.1.2项目主管单位
沙湾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1.3项目负责人
沙湾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龙卫斌
1.1.4项目建设地点
沙湾县贾庙乡、杜皮乡、总路咀镇3个乡镇
1.1.5项目性质
新建
1.1.6建设规模及内容
项目建设总规模为亩,其中:综合改造修复亩,平茬修复亩,配套建设防火线米,设置封禁牌3个。
1.1.7项目建设期限
建设期限1年,即年10月至年10月
1.1.8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项目建设总投资为.6万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7万元,业主自筹28.9万元(含劳务折抵)。
1.1.9效益评价
项目建成后,林分结构将得到优化,森林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生态效益显著。同时,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林木生长环境得到改善,林地生产力和森林质量进一步提高,优质材产材率增大,经济效益可观。还将能让山区群众直接在项目中受益,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安置社会富余人员和农村劳动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1.2编制依据
(1)国家林业局《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定(试行)》;
(2)《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3);
(3)《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GB/T.1);
(4)《森林抚育规程》(GB/T);
(5)《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Y/T);
(6)《造林技术规程》(GB/T-);
(7)国家林业局《森林抚育作业设计》(林造发〔〕号)
(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DB42/T-);
(9)《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
(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DB42/T-);(11)《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
(12)沙湾县年二类清查成果资料、生态公益林成果资料。
1.3主要经济指标
(见表1-1)
表1-1
主要经济指标表
2.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2.1背景
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御自然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效保障了国家生态安全。但是,近年来,人工营造防护普遍存在树种单一、结构简单、初植密度不合理、林分生长不良等情况,加之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导致防护功能下降、病虫害加重、林木损失加大,影响林业生态建设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强退化林改造修复,科学做好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保障防护林健康有序更替,直接关系我国生态修复成果的巩固,直接关系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直接关系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强大功能的发挥,也将直接关系*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战略部署的全面落实,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2.2退化林修复的必要性
(1)退化林修复是改善全县生态环境的需要。随着全县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需要拥有一个空气清新、水源干净、居住条件舒适的外部环境,逐渐向往优美的环境,亲近绿色、回归自然的欲望和追求成为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是高质量的林业和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防护林是沙湾县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护林在满足人们对生态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全县防护林退化严重,生态防护功能不高,这就必须在进行防护林建设的同时加快退化防护林修复改造。
(2)退化修复是实现团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团风是个农业县,土地也是广大农民的生存之本。要确保全县人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宜居,必须加大山区整治力度,控制水土流失,确保生态安全。因而,只有建立资源丰富、功能完善、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防护林体系,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的需求,实现团风林业可持续发展。
3.基本情况
3.1自然地理条件
3.1.1地理位置
沙湾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北依大别山,南滨长江,地跨东径°46′-°14′,北纬30°25′--30°54′。东临浠水县与巴河为界,与*州区接壤、北与罗田县、麻城市接壤,西与省会武汉市毗邻,南滨长江与鄂州市相望。
3.1.2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形呈“平行四边形”状,地势呈梯形。其特征是:自北而南为低山、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境内最高处是北部的大崎山主峰龙王顶,海拔.8米,最低处是南部临江的罗霍洲,海拔18.2米。北部低山丘陵区海拔在米至.8米之间,中间丘陵区海拔为50米至米之间,南部平原区海拔在18.2米至50米之间。项目区属江滩,平均海拔20米。
3.1.3气候特征
沙湾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基本特征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7℃,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12.2℃。平均年日照时数小时,日照率为47.2%。雨量年均值mm,在夏季梅雨时期雨量相对集中,占全年总量的45%。日最多降水量达.7mm,年最多降水量超过mm。最多风向为东风,频率为33%。全年无霜期天,初霜期一般出现在12月初,终霜期在3月中旬。
3.1.4土壤条件
全县共有3个土类,8个亚类,30个土属,个土种,第一类是*棕壤。其中主要有*土、沙泥土硅质沙泥土、赤山地沙泥土、潮泥土、灰潮沙泥土6个土属;第二类是潮土,主要有潮砂泥土,灰潮砂壤土等6个土属;第三类是水稻土。团风主要有土母岩、母质有花岗岩、片麻岩风化物、红色砂砾岩、第四世纪粘土;沿江石灰性冲积物和小河无石灰性冲积物,零星分布的基性岩和少数带状分布的石类砂岩。其土壤酸碱度在5.6--6.68范围内,土壤有机含量在0.6%--2.5%之间,全氮含量在0.5%--0.2%之间,碱解氮含量30—15ppm,速效钾含量30—ppm,总的来说我县土壤肥力结构特点是钾肥含量高,氮磷不足,严重缺硼,潮土类有机质丰富,但速效养分含量低。
3.1.5森林植被
项目区横跨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两个植被带,尤以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为主,乔灌木草植物种类繁多。主要用材林树种有:马尾松、*山松、杉木、栎类、枫香、柏树、杨树、梧桐、苦楝、榆树、樟树、中国槐、枫杨、昂柳、女贞、毛竹、桂竹等。经济林树种有:油茶、油桐、板栗、柿子、柑桔、桃、李、梨、杏枣、杜仲、青茶、桑树等。主要灌木有:山胡椒、映山红、卫矛、牡荆、胡枝子、野鸭椿等以及兰花草、厥类多种草本植物。
3.2社会经济条件
3.2.1人口、劳力
沙湾县版图面积公顷,辖2乡8镇,个行*村,总人口3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71万人,农村劳动力人口14.9万人(男劳动力8.3万人,女劳动力6.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3.6%。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主要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全年劳作,积累了丰富的农林生产经验。
3.2.2交通运输、通讯
沙湾县交通十分便利,大广、武英高速公路、江北高等级公路、广大——*鄂高速连接线在境内纵横交错,高速公路出口达到6个,京九铁路贯穿全境,长江*金水道穿境10余千米,团风港区建设已纳入武汉新港总体规划,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49万户,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11.42部;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1.70万户,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3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移动、联通通讯网络覆盖全县。
3.3土地利用情况
沙湾县土地总面积公顷;年末实有耕地面积公顷,其中水田公顷,人均占有水田0.公顷,旱地面积20公顷,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公顷。
3.4森林资源现状
3.4.1森林资源
沙湾县现林地面积面积.8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2
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8.16%;灌木林地面积.1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4.61%;宜林地面积.3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48%;未成林造林地面积.7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76%;无立木林地面积.8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88%;苗圃用地及其他林业辅助用地32.7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11%。
全县森林面积.2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量万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93.2%;散生木蓄积量万立方米,占0.71%,四旁树蓄积量万立方米,占6.09%。
3.4.2野生动植物资源
沙湾县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野生动物达余种,分别隶属于兽钢(四目三十种、鸟纲(八目四十七种、两栖纲(一目八种)、爬行钢(二目九种),其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九种,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保护动物有53种,一般动物32种,属于湖北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的物种有32种,占全县陆生野生动物29.4%,占全省陆生野生动物调查和监测名录的26.4%。
全县横跨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两个植被带,尤以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为主,乔灌木草植物种类繁多。主要用材林树种有马尾松、*山松、杉木、栎类、枫香、柏树、杨树、梧桐、苦楝、榆树、樟树、中国槐、枫杨、昂柳、女贞、毛竹、桂竹等;主要经济林树种有油茶、油桐、板栗、柿子、柑桔、桃、李、梨、杏枣、杜仲、青茶、桑树等;主要灌木有山胡椒、映山红、卫矛、牡荆、胡枝子、野鸭椿等以及兰花草、厥类多种草本植物。
3.5退化防护林概况
3.5.1防护林现状
全县防护林主要分布在江河源头、大型胡库周围及长江干支流流域两侧,涉及到团风、贾庙、杜皮、总路咀等5个乡镇,面积6.07万亩,其中划定为省级公益林的6.07万亩,占总面积的%,主要树种为马尾松、湿地松、杨树,造林树种单一,纯林比重大。经调查,全县划入公益林的防护林退化面积为1.02万亩,占总面积的16.8%。在已退化的林分中,按退化程度统计,中度退化面积1.41万亩,占退化防护林面积的3.76%;轻度退化面积0.89万亩时,占退化防护林面积的23.56%。(见表1-2)
表1-2
沙湾县防护林现状情况表
单位:亩
3.5.2退化原因
(1)纯林面积过大。我县现有的防护林主要为人工营造的马尾松林,上层乔木几乎只有马尾松种群,下层植物种类稀少,无明显的灌木丛,分布最多的草木从为簇生茅草,覆盖率也仅为30%,森林群落结够单凋,违背了自然界中多样性植物并存的规律,因比,在生长过程中相继出现了生长率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退,林分退化。
(2)森林火灾及病虫危害严重。近几年,由于大面积封山育林,林下可燃物逐年增多,诱发森林火灾系数明显增大,再加之造林树种单一,林木生长不良,抗力性差,导致病虫危害并蔓延迅速,如马尾松毛虫、松材线虫病等已严重危害现有的林木。
(3)树种选择不当。我县营造的湿地松防护林,相当一部分部分造林地块土层瘠薄,土壤保水能力差,不能满足湿地松生态特性的要求,在幼林生长阶段长势还一般,但进入中龄林后,随着对水分和肥力的需求不断增加,由于缺水、缺肥而表现出生长衰弱,年生长量低下,形成小老树林分和干头树林分。
(4)经营管理不善。普遍防护林存在初植密度过大,随着林分郁闭,林木之间生长竞争激烈,相互争夺养分和水分,导致林木生长瘦弱、细小,加之林地立地条件差、未能及时抚育间伐,造成林地卫生状况差,病虫害发生严重,抑制林木生长,致使林分整体质量出现退化,森林生态防护功能不断下降。
4.项目编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4.1指导思想
以*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布局,以有效遏制防护林退化、全面提高防护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为目标,以灾害损失严重、生态脆弱地区退化防护林改造为重点,以机制创新、科技支撑为动力,采取*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措施,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体系,突出科技进步,加强*策保障,积极稳妥推进退化防护林改造。
4.2编制原则
(1)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修复。遵循森林发展演替、林木生长、树种分布等规律,合理确定修复方式,科学设定林分密度,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并配置形成混交林,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分健康稳定。
(2)坚持严格生境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将生境保护理念贯穿于退化防护林修复全过程,合理确定采伐方式,采取低扰动整地、预留缓冲带、保留珍稀植物等保护措施,加强对修复林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避免对生态系统形成不可逆的影响。
(3)坚持先急后缓,突出改造重点。按照退化程度,先易后难开展修复活动。先行修复出现大面积枯死、濒死的成熟、过熟退化防护林及遭受严重灾害的退化防护林、粮食主产区的退化农田防护林、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区的退化防护林。
(4)坚持生态优先,多效益兼顾。在满足生态防护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经营者意愿,合理配置部分生态和经济效益兼顾树种,实行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相结合;在适宜地区,合理配置景观效果好的树种,提升森林景观质量。
5.项目建设规模与布局
项目建设总规模为5亩,主要布局在贾庙乡向奎楼村亩、杨泗村亩、仁家冲村.5亩、李家边村亩、长冲村.5;杜皮乡东岳村亩;总路咀镇林家桥村亩、茶场村亩。
6.修复方式与技术措施
6.1修复方式
6.1.1综合修复
综合运用补植补造、林分抚育、林下更新、调整、封育等措施,对林分结构不尽合理,枯死木、濒死木和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林木分布特征一致性差的轻度、中度退化防护林进行修复,项目共涉及到40个小班,面积亩。
6.1.2平茬修复
根据林地立地条件,特别是水资源情况对退化灌木林分进行平茬或补植补造,项目共涉及到10个小班,面积亩。
6.2技术措施
6.2.1造林作业设计
(1)立地类型划分。沙湾县年度退化林修复工程造林地涉及的立地类型为6个,即低山带顶部组薄土类型、低山带阳斜缓坡部组薄土类型、低山带阴斜缓坡部组薄土类型、低山带坡洼地组中厚土类型、和坡地组中厚土类型、坡间洼地组中厚土类型。(见表1-3)
表1-3
项目区森林立地类型分类表
(2)造林模型设计。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及退化林工程的建设要求,编制出《沙湾县年度防护林造林模型表》,共2个造林模型和2个典型设计图(见附图)。
模型1---枫香:适用于立地类型08、09、13、18,土层厚度小于40厘米,PH值6.5左右,呈弱酸性的*棕壤土。
模型2---湿地松:适用于立地类型20、23,土层厚度大于40厘米,PH值6.5左右,呈弱酸性的*棕壤土。
(3)营造林技术设计
林地清埋限制全面清林。在修复林地内,存在杂草灌木丛生、采伐剩余物堆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严重等情况,不进行清理无法整地造林的,可进行林地清理。清理时,应充分保留原生植被,禁止砍山炼山。
树种确定选择的补植补造树种应与林分现有树种在生物学特性与生态习性方面共生相容,形成结构稳定的林分。根据现有林分的实际,树种确定为枫香和油茶。
造林位置补植补造点位配置在林中空地、郁闭度小于0.5的林分或郁闭度大于0.5但林木分布不均匀的林分。
造林整地造林整地尽量采用穴状、鱼鳞坑等对地表植被破坏少的整地方式,整地规格为40*40*30cm。严格限制使用大型机械整地,减少施工机械对原生植被和土壤反复碾压产生的破坏;造林整地应尽量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造林整地,应设置截水沟、植物篱、溢洪道、排水性截水沟等水土保护设施。
造林密度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树种特性、培育目的、施工方法等因素,按照项目造林类型,确定造林株行距和密度分别为2*3米、株/亩。
种苗规格枫香为裸根苗,苗高60cm以上,地径0.3cm以上;湿地松为容器苗,苗高30cm以上,地径0.3c以上,均为I级苗。
苗木栽植选择在苗木已木质化后且未萌发前的秋冬季或春季,时间为年11月—年3月。栽植宜选择雨前或雨后阴天进行,天旱土干时不宜栽植,栽植苗木时扶正踩实,浇足定根水。
幼林抚育幼林抚育包括除草、松土扩穴、追肥等措施。造林后连续抚育2年,每年抚育1-2次。除草以施用除草剂为主,时间在每年的5月一9月,在杂草幼、中龄阶段(生长旺季),选用高效低残毒的除草剂(农达、草甘磷、百草枯等)进行喷施,灭除或抑制杂草生长。同时,对于用除草剂未除尽的杂草进行人工砍除,并将杂草覆盖在苗木根部周围,保持林地卫生。
6.2.2采伐作业设计
(1)退化林林分因子调查
根据当地最新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结合最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初步筛选出基本符和退化防护林标准要求的小班。在拟修复退化林分内设置20*30的长方形标准地,且标准地数量每个小班不少于1块,标准地合计面积不小于拟修复小班面积的2%。按标准地每木调查表(见附表)逐项调查填写各项调查内容,分别树种、保留木和采伐木进行每木检尺,填写每木检尺记录和小班中心点GPS坐标,起测胸径为5厘米,本次共设置块,调查面积.9亩,符合作业设计要求。
(2)作业区地块选择
结合退化林分现状,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对因密度过大而退化的防护林,采取疏伐、生长伐方法调整林分密度和结构,优先伐除枯死木、濒死木和生长不良木。对遭受自然灾害、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林分,采取卫生伐,根据受害情况伐除受害林木,并彻底清除病(虫)源木。年的作业区地块,安排在7个村,12个小班,总面积亩。(详见沙湾县年退化林修复小班作业设计一览表)。
(3)采伐作业方式
透光伐按照确定的保留株数,主要伐除过密的和质量低劣、无培育前途的林木,采伐强度控制在10%以内。
生长伐采用下层抚育方式,伐除生长过密和生长不良的林木,合理调整立木密度,使保留木具有较好的营业空间,促进保留木生长,培育良好干形,株数采伐强度一般在10%。
卫生伐对遭受自然灾害、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林分,采取卫生伐,根据受害情况伐除受害林木,并彻底清除病(虫)源木,改善林分卫生状况。
(4)采伐作业要求
标号采伐前,由按照设计要求对所有选定的采伐木在其胸高处进行划圈标号,按号采伐,严禁采伐未标号木。
剩余物清理对林地抚育后所剪、所伐的林木,及时清理、妥善处理并加以利用,确保林地卫生,防止病虫害发生,防止森林火灾。
补植补造被修复的林分实施抚育后,郁闭度较低的,采取补植补造的方法,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分。选择的补植补造树种应与林分现有树种在生物特性与生态习性方面共生相容,形成结构稳定的林分。
6.2.3灌木平茬作业设计
(1)平茬时间具体时间以在树木休眠季节为宜,确定在年11月至次年3月,不要在晚春树木发芽后,以免伤流过多,感染病虫害。
(2)技术要求
平茬平茬一般可在地表以上5-10cm处截断,截口光滑,防止撕裂树皮,以免影响林木生长。
补植补造平茬后的林分,宜根据林地立地条件,特别是水资源情况进行补植补造。空地面积较小、分布相对均匀的进行均匀补植;空地面积较大、分布不均匀的进行局部补植。适宜生长乔木的区域,可适量补植乔木,形成乔灌混交林。补植前,应先清除死亡和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灌木。凡涉及补植补造的林地,视现有株数和该类林分所处年龄阶段、立地条件等确定合理补植密度,补植后单位面积的新植苗木和现有林木株数之和,应达到该类林分合理密度的最低限以上。
6.2.4林地基础设施设计
(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严格控制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选择的枫香、湿地松等伴生树种不应与主要树种存在共同的危险性有害生物;做好进入修复区的苗木检疫,造林所需的苗木持有“三证一签”;按规定和相关技术标准,对修复区内感染有害生物的林木进行集中焚烧销毁,严禁疫木流失,造成二次感染。
(2)防火措施。在森林连片集中分布区内,按每亩-0亩的
范围,开设防火隔离带,防火带的宽度根据林火环境、可燃物特性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为可能林火高度的2倍~3倍或立木高度的1.5倍以上;在森林边缘,与荒山荒地、果园和农田农地等可燃物较多地类的毗连处开设防火隔离带,宽度为30m~50m;在林区道路两侧和河流、溪流、山脊两侧清理可燃地被物,形成5m~7m有效宽度的防火线。本项目共配套修建防火隔离带米,分别为向奎楼村3号小班米;杨泗村2号小班米;李家边村1号小班米,3号小班米,2号小班米;长冲村4号小班米10号小班米,5号小班米;仁家冲1号小班米,2号小班米,8号小班米;东岳村8号小班米,5号小班米;林家桥村4号小班米,5号小班米。
(3)水利设施。对项目建设地,依据地形、坡度、水流量等因素,科学设置排水沟和积沙坑。造林整地应尽量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造林整地,应设置截水沟、植物篱、溢洪道、排水性截水沟等水土保护设施。
(4)固土护坡设施。在整地造林过程中,禁止全垦、炼山行为,尽量采用人工穴状、鱼鳞坑等对地表植被破坏少的整地方式,尽可能保护好林地植被。施工时遵循沿等高线作业,严禁顺坡作业,严格预留保护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在植被盖度低的地方,提倡林草间作,提高林地植被覆盖。
6.2.5其他措施
(1)未成林管护。将新造林及未成林地划定为封禁区,在封禁区周界明显处的山口,交通路口设置永久性禁牌,按每hm2设立1-2块的原则,项目区共设立封禁标牌3块,其中:向奎楼村3号小班、林家桥村4号、东岳村4号小班各设一块。根据封禁区的封禁面积大小,人畜危害程度和巡护难度,项目区共配备10个专职护林员。分别为贾庙乡7个,杜皮乡1个,总路咀镇2个。
(2)生境保护。在采伐、除灌后,一次性将杂物清理出场,避免造成雨季积水,消灭病菌滋生土壤。在施工中,禁止乱扔烟头、纸屑等生活垃圾,并在造林完毕后,组织清除,以保证林地卫生。在抚育管护时,一律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化肥,避免改造带来新的污染和破坏,同时,将盛装药剂的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等清理远离项目区,全面保护好林地小环境。修复区内分布有小型湿地、水库、湖泊、溪流,或在自然保护区、人文保留地、自然风景区、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科学试验地等临近区,应预留一定宽度的缓冲带。禁止向缓冲带内堆放采伐剩余物、其他杂物和垃圾。
7.种苗组织设计
7.1种苗来源
造林所需的湿地松、枫香种苗均来自县内骨干苗圃。
7.2种苗质量
选择新品种和乡土品种,种子全部采用良种,造林苗木全部采用I级苗:即生长健壮,根系发达,顶芽饱满,无病虫害、无损伤的苗木,同时必须具备“三证一签”。
7.3苗木需求量
按照各造林树种面积和密度测算,工程造林共需苗木21.万株,分树种苗木需求量见表1-4。
表1-4
分树种苗木需苗量测算表
单位:万株
8.项目建设期限及进度安排
该项目建设期1年,即年10月至年10月,具体施工进度安排见表1-5。
9.投资预算与资金来源
9.1投资预算
本项目投资预算为.6万元。其中直接费用.54万元(包括病死木、林地清理费.98元;整地费用66.22万元;种苗费10.52万元;栽植费22.74万元;抚育管理费22.74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费1万元),间接费用19.06万元(包括项目设计费9.53万元;工程监理费3.18万元;项目管理费6.35万元(见附表)。
9.2资金筹措
项目建设总投资.6万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7万元,占总投资90.9%;造林业主自筹28.9万元(含投工投劳折款),占总投资9.1%。
表1-5
施工进度计划表
10.项目组织管理
10.1组织机构
10.1.1机构设置
为确保整个项目有效地执行,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水平,县自然资源局成立退化林修复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并配备精干的专业技术人员。项目领导小组由局长龙卫斌同志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方小彬同志任副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
10.1.2机构职责
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对项目全过程负责。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项目管理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造林股,其主要职责是项目的工程管理、作业设计、施工和检查验收、物资调拨、供应、监督等工作,组织良种和苗木供应。
10.2项目管理
10.2.1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是对项目建设进度、质量监测评价、资金使用等工作的全面监督与管理,实施单位要按照“统一计划,分步实施,各负其责”指导原则,根据国家对项目的批复和初步设计文件,确定本项目造林规模,营林技术、物资采购、人员培训、资金使用及后期管理计划等,计划一经指定,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动。
10.2.2工程管理
本项目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建设初选责任人负责制,严格执行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关于造林质量事故行*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建立造林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制。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0.2.3资金管理
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实行“三专一封闭”,即项目资金应建立专户、建立专帐并设立专人管理,实行封闭运行审批报帐制度。编制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建立项目资金报帐制度,坚持项目资金审计和监督,并不定期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抽查,禁止挤占、挪用项目建设资金现象。
11.效益评价
11.1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林分结构将得到优化,林木生长环境持续改善,将显著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森林质量,还将增强森林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效益显著。
11.2经济效益
本项目建设以生态功能为重点,林木长大后在形成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储备了一定的经济价值。防护林到成熟期后,林木总材积量可达3万立方米,价值万元(按元/m3计算),薪材吨,价值达万元,总价值达1万元。
11.3社会效益
开展退化林修复,科学经营森林,将有利于促进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能让山区群众直接在项目中受益,还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安置社会富余人员和农村劳动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12保障措施
12.1组织保障
县*府成立以分管县长任组长,发改、财*、水利、资源、林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退化林修复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具体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问题。各相关乡镇也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将退化林修复纳入*府重要议事日程,对本辖区内退化林修复工作负总责,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使工程实施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12.2宣传保障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加大退化林修复的*策和意义宣传,让广大基层*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开展退化林修复就是保护修复生态,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绿色富民的有力举措,从而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退化林修复项目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国。
12.3资金保障
退化林修复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资金的筹措应遵循“*府主导、社会辅助”的原则,以财*投入为主,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灵活应用各项*策,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在资金使用管理上,坚决贯彻“慎用钱、严管钱”的方针,做到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
挤占和挪用,提高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确保资金落实到位,使用高效合理。
12.4责任保障
县*府将退化林修复进行综合考评,对完成责任目标好的乡镇,给予通报表彰;对推而不动、行动迟缓、未能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并扣除该乡镇年度综合考核生态建设指标分值;造成严重影响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