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婆岩过三溪桥,顺公路沿龙居溪上行1公里,从文昌宫山沟流来的溪水在此与龙居溪汇合,俗称两河口。跨过两河口公路桥登山,上行余米,有古庙“青皇观”。始建于唐,清代中叶重建,前殿青皇殿院落,后改作两河村小学校。原有静观亭、三官殿等均已倾圮。附近尚余古木10余株,其中一株银杏高达30米,胸围2.7米。殿后“青华洞”古迹尚存,传为宋代虚靖天师斩青城魔王处(见《列仙通记》)。
麻姑洞由青皇观上行,山路由缓而陡,渐次登高。回头下望,王婆岩天宫山已在脚下,龙居溪细如一缕银带,流水隐约有声。隔岸一峰,巍巍然自西南而来,名“宝唐山”。此山向西,与大面山脉络相连处,为“蚂蟥岗”。岗的东坡,即龙居溪源头。山半腰有坪,方广五六十亩,名“董家坪”。坪上古木森森,村舍井然,遥望似彩墨图画。据前志记载:此处即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载“临邛道士鸿都客”所居之鸿都观旧址。当时观之宏丽,为青城第一。北宋被王小波、李顺焚烧后,一蹶不振。清人彭昭旷在其《青城近记》中写到:“鸿都观,又名清都观,在鸿都山上,为汉晋以来古迹。门外有山涧与上皇观相直。唐玄宗时,……杨什伍一名通幽,此观道士也。唐末杜光庭由长安入青城颇加修葺,久为名胜。宋自李顺乱后,殿宇倾裂,渐不能振。……至明犹残存,迨献火毁去,方沦为民居。杜光庭碑亦埋没村中……。”民国时,其地仍名鸿都乡。至今乡民在建房及耕种中,犹不时发现地下遗存的砖瓦石础等前代遗物。
转过山梁,便到了中皇观旧址,观始建于晋。殿宇于“文化大革命”中毁坏。这里旧时有山门一进,殿宇二重,殿中祀中皇上人神像。《先天本纪》云:“*帝南至青城山,礼中皇上人。”唐时,这里规模很大,可惜前代殿基,只能依稀可辨,惟有千年银杏,犹记唐时岁月。据乾隆《灌县志》载:“中皇观左右有银杏二株,围一丈二尺,高十余丈。”今仅存其一,它是古庙历史的象征,也是青城宫观兴废的见证者。庙中曾出土汉白观音一尊,其像似女非女,似男非男,造型优美,神态恬静。据其风格分析,可能为唐末五代石刻造像,现存市文物局。
站在中皇观遗址,便可端然仰望上皇观前的唐代巨杉。两观相距仅里许,但高差米以上。路侧怪石群立,形如*怪异兽,其势或蹲或卧,或行或立,好似向你迎面扑来。穿过石群,便到了上皇观的石蹬道前,石级保存完好,也许因为这里曾是公主和帝后居住游玩过的地方,所以气势显得特别雄伟。石级自下口石坊遗址算起,到顶总共级,一眼望不到头。两旁柳杉、桢楠夹道错植,修干短枝,形如武士仗剑执戟,侍立左右,令人想象当年皇家气派。
到达石级顶端,抬头一望,上皇观大门巍然矗立。回首俯视,五百余步俯冲直下的石阶,气势宏伟,令人惊叹。
麻姑洞上皇观初建于晋,系青城六大古庙之一。跨进山门,为一前一后两重五间二进殿堂,根据明代格局修建的单檐歇山大殿。殿柱直径0.6米以上,檐翅高挑,宽大宏敞,显得十分雄伟而又庄重朴实。后殿两廊、吊足楼厢房仍然完好。出右厢房门,有原道士丹房一院,现存房舍16间。院后上坎尚有瓦舍5间。正殿背后,还有三台前代殿基遗迹。全观尚存大小房屋40余间。据宋人《舆地纪胜》永康*古迹上皇观条记载:“沿三溪而上压月山,有观曰‘上皇’,晋时置。有桂树名花,神芝仙草,仙人李阿常游其上”,又说:“金华宫去上皇观不一里许,唐金华(金仙)、玉真公主建。前蜀王衍与太后同游,避暑宫遗址存焉。”明代《蜀志补罅》说:“上皇观即古玄真观。唐玉真公主以此为养性修行之所,大加修葺,此观之宏丽,甲于蜀西。”五代宋元,曾屡毁屡建,至明末荡然无存。清康熙五十八年(年)开始重修,雍正年间在扩建挖基时于地下出土唐代“龙纹铁炉”一尊,高1.6米,重余公斤,八龙盘绕,祥云扶掖,如飞如动。铸造工艺之精湛,为专家学者所惊叹。据考证,此鼎乃唐玉真公主旧物,现作为国宝移展于都江堰市区离堆伏龙观内。
目前,上皇观所存文物尚有明代正德辛巳年(年)许淳撰书的《蜀府重建秀峰山》等六通碑记。有二通匾额:其一系清雍正八年(年),文为“一炁函三”;一系清嘉庆七年(年),文为“郁罗箫台”。另有清光绪年间所铸铁钟二口;还有“哪吒闹海”石刻浮雕,造型生动,人物栩栩如生,均为不可多得的文物。
麻姑洞观中除人文古迹外,尚保存了百年以上的古树名花。如有余年历史的七星山茶;四季开花、四季结实的公孙桔;高达3米多的月桂;以及桢楠、银杏等稀有乔木。树中最负盛名者,为一对唐代古杉,其中一株于年代被雷电击毁,一株至今生意盎然,其胸径为厘米,主干在20米高处分为两杈,主梢一枝已干枯折断,全树高达30米,葱郁的千年古杉为世所罕见。
上皇观遗址,年代为灌县中药材公司药场使用,后移交给中兴乡药场。周围0余亩山地遍种杜仲、*柏、厚朴共80余万株。有成片的牡丹、芍药和川芎栽培,系著名三木药材基地。唐代元和年间,诗人张孝标来游上皇观,有诗云:“烟霞华盖七星坛,想象先朝驻禁銮。辇路已平栽药地,皇风犹在步虚坛。楼台蜃气晴萧索,杉桧龙身老屈蟠。翻感惠休并李白,剑门空处望长安。”可见此处已有千余年的人工栽药历史。
出上皇观后门二里许有麻姑洞。洞在大面山的支脉上,古称“成都载天山”(简称成都山,又名压月山)。宋人《舆地纪胜》载:“成都山前临麻姑洞,深不可测,与诸洞相通。”易心莹大师《青城指南》亦云:“按麻姑隐青城大面山。麻姑洞今在八卦台,即古压月山,又名成都山。晋建上皇观于上。仙人李阿常游于此。前有麻姑洞,高三丈,阔五尺,深邃无际。”该洞海拔约米,位于百米大小的漏斗状巨坑之东岩壁。入口被钟乳分割为几个大小不等的洞穴,大者高4米,宽l米余。洞体系砂砾岩长期水蚀而成。据年自发入洞探险者言:上午7时许入洞,洞中曲折幽深,难找到出口,直到下午8时才出洞。据洞中感觉方向推算,估计与文昌宫山沟的牛角凼相通。